Spiga

桂林联通“沃”3G无线上网初体验


朋友弄到了两个桂林联通WCDMA“沃”3G无线上网卡,今天拿到办公室,于是赶在5·17世界电信日联通正式放号之前,哥几个先尝了一把鲜。

整个上网的操作过程相对还是非常简单的,USB接口的无线上网卡一插上,我的vista系统马上开始自动安装驱动程序,完了之后会弹开一个联通3G无线上网的界面,其中将SIMUnicom卡的部分功能来了一个集成,譬如电话簿、短信等,可以对原来包含在手机SIM卡中的一些信息,也在这里呈现,具体项目如图所示。

在界面的最上方,有一个3G信号强弱的显示,这个跟手机上的显示是一样的,据朋友说目前桂林市开始试用的不超过5个,所以3G的信号基本上是满的,不过中间也出现了一次忽然没有信号的情况,可能是联通在调整基站的缘故。点击“网络连接”按钮,系统开始一个类似拨号的过程,约20秒左右,原来的“网络连接”变成“网络断开”,同时下方出现“已连接上”的提示,这时候就连接好了,接下来就正式开始进入联通“沃”3G无线上网体验旅程啦。

##CONTINUE##

首先打开几大门户网站试试看,搜狐、网易、腾讯、凤凰网访问的情况都跟我们原来连的教育网宽带速度差不多,但是在打开新浪的时候遇到了问题,要么速度巨慢,要么浏览器提示无法链接,我们换了不同电脑和新浪网的不同网页,情况基本相同,基本上打不开,搞不懂是什么原因。接着尝试网络下载,在太平洋电脑网上随意找了一个软件,使用迅雷下载,很快就连接上了,下载的速度在150K左右,基本上还可以。然后再试一下在线视频观看的效果,打开PPLIVE,选了高清版的《赤壁》来试,画面很流畅,播放过程中基本不需要暂停缓冲;另外,在使用迅雷下载软件的情况下,同时用迅雷看看播放高清版《南京》,画面同样很流畅,看来,在使用联通WCDMA3G无线上网观看在线视频的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除了上网,也还试了一下管理界面中显示的其它功能,譬如“短信”,提供了一个类似手机中短信信箱的管理,使用“发短信”,可以实现向任意号码的手机发送短信的功能,试着给我自己的移动号码发了一条,很快就收到。在“设置”菜单中,可以进行网络连接方式、语言选择等方面的个性化设置;“帮助”里面则列出了一些功能使用说明、网址快捷方式等选项,其中的“3G门户”也就是联通“沃”品牌网站,点击之后还无法连接,也许联通要在517日世界电信日正式开通3G的商用时候才会发布网站。

我们试用了中兴和华为出产的两款WCDMA无线上网卡,从其集成联通“沃”上网管理界面来看,应该是属于联通定制的产品。两张卡都使用的是USB接口,而且也都集成了mini SD卡读卡器的功能,插上SD卡之后,即可当U盘使用。除此之外,在使用中兴ZTE的无线网卡连通的过程中,当鼠标划到任务栏右侧“沃”的logo上时,还会显示即时的上行和下行速率,不过用华为的WCDMA无线上网卡的时候,却看不到此项信息提示。另外,华为的无线上网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掉线的情况,而中兴的一直都还比较稳定。

试用完了,最后回到“沃”上网管理界面,点击“网络断开”,断开后马上收到一条系统发送的短信,其中显示了使用时间、流量、费用等信息,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有500多兆的流量,因为是免费测试,所以显示扣费0元,不过若是按2G时代运营商0.01/Kb的标准,这一个多小时的上网费,会让兄弟我本月的生活质量差很多啊。

3G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从相关行业从业者到平头百姓,都对它寄予了期待。个人觉得,3G时代的应用主要还是建立在网络带宽的扩充上,因为带宽大了,速度提高了,所以很多原本被限制的应用都有了释放的空间,尤其是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将会在现有应用形态的基础上衍生出哪些更具创新的应用,令人无限期待。同时,作为原本以出版为主业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在做的显然不只是期待,如何从3G的大规模商用中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使自己既成为3G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又进一步凸显自己原本在内容方面的价值,提升在服务方面的能力水平?这是各家机构的数字出版部门正在思考的问题和积极尝试着做的事情,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个小团队,尽管很多东西做起来不容易,但至少我们已经在路上,并且希望能走得快一点、步伐稳一点。


数码学习产品该向内容回归

不久前,因为工作所需,对ELP的市场状况进行了一些了解。

ELPElectric Learning Product的简称,翻译过来可以叫做电子化学习产品,在市场上,还有很多人叫它便携式数码学习产品,指那些对学习有辅助作用又携带方便的数码产品。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上,主要有学习机、点读机、早教机、电子辞典、复读机、PDA等,其中复读机与PDA,可以说分别代表了一个去日未久的辉煌时代的余晖,在技术进步的浪潮中逐渐被淹没;电子辞典虽说代表了第一代ELP的辉煌,但因国民持续的外语学习热情及不断的技术更新,至今依旧不愠不火;当下的最热显然是学习机和点读机。

ELP市场的火爆是近六七年内发生的事情,提起这个行业,就不得不提一个叫杜国楹的人,正是在他领衔的蜥蜴团队,在2003年将保健品行业的炒作经验移植到电子学习产品行业之后,原来不愠不火的ELP市场一时间风生水起,市场蛋糕迅速被做到了上百亿。以好记星为例,从100万启动资金,20032005两年时间之内,做到了25亿;200710月,诺亚舟更以教育科技的概念登陆纽交所。成功先例的刺激,加上相对较低的技术门槛,一时间国内ELP厂商趋之若鹜,纷纷欲从中分一杯羹。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ELP品牌曾经超过200个。尽管品牌、产品众多,但ELP消费市场的品牌集中程度高,主要市场份额被好记星、诺亚舟、文曲星、步步高、快译通、快易典、易典通等几个一线品牌占据。

##CONTINUE##

谈到近年来ELP行业的成功,人们会觉得更多地是营销在起作用。事实上也是。从好记星2003年济南试水开始,ELP广告的狂轰滥炸,就开始出现在人们的事业。过年在家那阵子,看到央视一套天气预报和焦点访谈之间的黄金广告位,播出的基本上是牛奶和点读机的广告,由此可见ELP厂商在营销方面的巨大投入。而在浮华背后,当前的ELP市场又充满了浮躁与欺骗。凭借猛烈的广告攻势这种软包装迅速把ELP这块蛋糕膨胀大了之后,技术、内容质量等硬包装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快速提升,加之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所以,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个依靠巨额广告投入等营销手段支撑的行业,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内容出错、侵权、售后服务不到位等消息不时传出,整个行业缺少一种良好的发展生态。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更多地是关注通过硬件中所承载的内容的帮助来实现学习成绩的提升和望子成龙的梦想,这种消费的心理期待显然是与目前ELP厂商以销售硬件产品为主的模式有矛盾的。并不是说厂商看不到这一点,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在于以技术和营销见长的ELP厂商,内容正好是其短板。内容牵涉到太多版权方面的问题,真正按照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规定来弄的话,那笔投入比起生产硬件产品来说,大得多了。所以,尽管在购买硬件产品的时候,经销商无一例外都说可以在网上去下载内容到机子中,言外之意是只要买了机子,内容不用愁,但登录好记星、步步高、诺亚舟等几大品牌的网站,只有诺亚舟的网站上提供的内容还算是像那么回事,其他的虽说提供了此项功能,但关键性的学习内容很少,但即使是诺亚舟,要实现对其在宣传硬件产品时所说的对各阶段、各类型学习的支持,现有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听朋友说起日本ELP行业的一点情况,说是其硬件厂商与内容服务商基本上是分开的,内容服务商作为产业链的一环而出现。以电子辞典为例,顾客买了一个电子辞典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再去购买日汉、日法、日英等不同的辞典内容,而且这些东西是可以被替换的,也就是说原来的日汉辞典可以变成日英辞典,只要用户买不同的内容就可以了。这样的一种操作方式,技术实现起来是很容易的,但为何国内却一直没有内容服务商作为独立的一环而进入到ELP产业的价值链中呢?这和目前国内整个ELP行业产业链主要为硬件厂商把持有关,也和国内盗版横行有关。在我们的走访中,有些品牌的经销商就说他们可以多给装几部辞典在机子里,而这些辞典是该品牌没有购买版权的,没办法由厂商直接明目张胆地盗,而改由销售终端来做,毕竟对销售终端盗版的打击,在操作上是难度很大的;不过这种盗版的背后显然有厂方的支持,目前每种ELP支持的内容格式标准大多是不同的,将数字化的内容做成相应的格式,这项工作目前显然还是主要由厂方来完成,而操作简单、技术要求很低的灌装的工作,则放在终端来进行。试想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又怎么会给内容服务商在产业链中独立的一席?

在营销与硬件设备的潜力已经被充分开凿之后,对内容的关注或许是反思之后的必然回归。网络的内容增值服务,必然是ELP产业会开凿的下一个金矿。年初的ELP销售旺季,看到有些品牌已经开始以内容为主要卖点来宣传了,譬如步步高就抬出了黄冈中学的牌子,说是与黄冈进行了合作,不过究竟合作的程度如何,消费者又是否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优质学习资源,也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选择专注

近来确实很忙,忙得似乎有些迷失了方向。

很多事情搅和在一起,赶来赶去,尽管充实,却并没有多少好心情。

也许是忙碌带给我思考,也许思考是因为很多并不简单的东西纠结在一起的缘故,总之这一段时间心里边想了很多。

混乱方向的努力,尽管是几近极至的付出,感觉却是在失去。这不得不引发我思考一个有关专注的问题,在几种选择都有可能性的情况之下,怎样的一个方向对我而言才是真正的正途,平均用力,或许能有一些多面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失去了专长的可能性。而在这样一个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环境中,专注或者专长,带来的是一种处世的核心竞争力,我需要把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打磨得更强大一些。

##CONTINUE##

若是回到很多年以前,我是不曾想像到今天的自己的。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很多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偶然常常变成必然。坚定选择,执着努力,专注比起顾盼,更容易让心情畅快起来。在理想的云端与每天行走的地面之间,如何拿出一种务实的态度,既保存遥远的人生愿景,又过好每天具体而微的生活?

讲到生活,心里边忽然有种模糊的感觉,是不是奔走得多了,就会不知道家的滋味?

转载:微支付的三种模式

按:前些天被问到有关微支付的问题,一时间不知怎作答,凭着脑子里残存的一些记忆碎片和一点点主观认识,支支吾吾言语一番,总觉得没讲到要领。今天偶然想起此事,就用google搜索,看到网上的分析文章,讲得确实有道理,或许对商业领域来说,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还是要经过仔细研究之后才能言之有物,所以,要加强深入思考才是。

微支付的三种模式

微支付适用于B2CC2C最活跃的商品交易,特别是数字音乐、游戏等数字产品,如果微支付环节打通,势必将大力推动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

微支付目前存在三种模式,即分别以银行、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商主导的微支付产业链。

##CONTINUE##

1、商业银行:无法满足微支付交易的广泛需要

虽然中国各类商业银行更注重大额以及中等额度的支付,但大多已经开通了个人网上银行业务,支付者可以使用申请了在线转帐功能的银行卡转移资金到同城或异地账户,适用于微支付交易。

优点:

效率高。直接利用银行网络进行支付,支付指令立即生效,收款人立即可以得到收款确认,一般在十分钟内。

费用相对低廉。如建行同城交易不收费,每笔异地同行转帐服务费为千分之六,最低1元最高30元,这对百元左右的微支付是很划算的。

安全性高。经过数字签名处理的支付命令一般无法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破解。

缺点:

步骤繁琐。付款人需要向银行申请个人认证,并下载安装证书,如果希望在多台电脑终端使用,还需要对证书的导入导出使用方法加以了解,这些烦琐的步骤环节足以令消费者在交易前神经崩溃,不符合微支付需要的便捷特点。

买方利益缺乏保障。银行不提供中介认证服务,买方无法确定卖方是否在收款后履行交易,交易后纠纷也难以处理。

小额交易不便。异地同行转帐最低1元手续费,对几元钱的微支付来说很不方便。

此外,很多银行缺乏异地跨行支持业务,或者需要多个工作日才能到帐,导致交易不便。

因此总体上说,目前这种支付模式在微支付领域的使用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它更适合中等金额,且付款人事先能够明确收款人身份,并对其充满信,公共事业费用、住房贷款、学费的交纳等。

2、移动运营商:受风险和费用划分制约

移动通信运营商运用自己的支付平台,支持微支付交易。移动用户通过手机发出指令完成交易,支付交易金额在包涵在手机费中,而商家可直接从运营商提现。

优点:

手机用户规模足够大,足以涵盖网上交易用户。

Sms、语音方式操作简单,容易实施。

缺点:

运营商承担恶意欠费用户导致的坏帐风险。

运营商规定的1015%的高额渠道费用,商家难以承受。

因此,虽然移动支付模式的特点很适用于几元到数百元内的微支付,但运营商与商家的风险与费用承担划分没有合理解决之前,很难在电子商务的更广范围更深领域进一步推进。

3、第三方支付模式:主流应用

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主导的微支付产业链模式比较普遍,特别是国际以ebay业务为支撑的papal,国内以阿里巴巴业务为支撑的支付宝,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已经比较深入的开展了微支付交易领域的服务。

这种支付方式本质上就是第三方支付商为交易双方提供电子现金兑换交易清算等服务。交易双方均在第三方支付商提供的平台上开通帐户,买方通过银行往自己帐户中充值后可以任意支付使用,卖方可以把自己帐户中收到的电子现金提现到收单银行帐户。整个支付链中,第三方支付起到了连接银行和买卖交易双方的作用,并为交易双方提供公正和仲裁服务。

优点:

费用成本低。这对交易双方是很大的吸引力,很多第三方支付都以免费策略来占领市场兑换一定数额电子现金后,可避免每次交易都经过银行网络交付手续费的过程,解决了几元金额类型的微支付难题。

便捷。与传统现金以及储值卡使用方式相似,易于国人接受。

安全。提供第三方公正仲裁等服务,为交易双方提供安全交易机制,促进交易的生成。

缺点:

第三方支付商之间的流通壁垒。第三方支付商的电子现金彼此不互通,限制交易的广泛展开。

公正环节导致交易流程时间加长。这是为确保交易安全交易双方必须承受的代价。

4、第三方支付商前景:受银行制约和国家政策因素影响大

是电子商务发展步入成熟阶段后,电子支付环节中产生的利润已经受到商业银行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在交易规模扩大后,第三方支付商一方面持有支付方的预付资金,另一方面也同时持有收款方未提现的资金,这笔数量可观的资金为其从事金融类业务提供了条件,但此时第三支付商与银行的关系处理上也就有了很多微妙之处,国家出于对金融领域的安全也不能不对其加以政策上的规范。

事实上,从事金融增值业务的第三方支付商与银行的关系类似移动增值服务业SP与移动电信运营商的关系。参考SP与运营商的关系发展过程,不难推断第三方支付商的发展也很难摆脱银行的控制。

时机成熟后,银行参照运营商目前对SP的做法,在打压各类中小第三方支付商同时,直接进入微支付服务领域展开竞争,或收购以及入股新设第三方支付公司也是很有可能的。

此外,由于第三方支付涉及到金融业务领域,而国家行业相关政策法规尚未规范,因此存在一定风险。可以推测如同清理移动增值服务提供商SP一样,为了防止网上金融欺诈和无序竞争,规范网上支付市场,相关政策势必要对第三方支付商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带来重大影响。

比如,关系到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发放的央行《电子支付指引(第二号)》文件,即《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至今为出台。但目前根据讨论稿内容可以看出,对于清算体系,央行的原则是“以央行作为主导,商业银行作为主体,社会组织作为补充”。而第三方支付商就属于“社会组织”。

不管前景怎样,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终极目标,在此过程中,面临市场定位挑战的第三方支付商若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得到认可,就必须对金融增值服务进行精心设计,解决电子商务支付环节中产生的交易成本、适用性、方便性与有效性的问题,在电子商务发展的产业链中体现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

原载:http://blog.ccidnet.com/blog-htm-do-showone-uid-15618-type-blog-itemid-46542.html


智研咨询,卖的什么狗屁东西!!

近期,东家花费数千元从“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买了份由“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制作的《2009-2012年中国便携式电子学习产品(ELP)行业运行状况与投资咨询报告》,本来满怀期待,希望从这种专业商业咨询公司的研究成果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拿回来一看,什么狗屁东西!!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参考价值,越看越窝火,不炮轰几句心里边实在不快,而且赶上315,俺也有权利和义务来打打假。

作为一家所谓的专业咨询公司,北京智研竟然弄出来的东西是这种质量,恕在下粗鲁,真的只能用“狗屎”来形容,那么,下面就来讲几点该“狗屎”的显著特征:

##CONTINUE##

1.严重抄袭、拼凑

据说签订购买合同的时候,卖方“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还特别说明该“狗屎”是北京智研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叫俺们好好尊重与保护。但细细一看,总有种似曾相似之感,原来这家人模狗样的咨询公司使的也是草台班子的伎俩——复制、粘贴,从网络上把一些东西搜罗了来,胡拼乱凑地塞到里头,有些东西甚至一个字都没有改,抄袭得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譬如第二章第二节(P2021)“以科技为核心打造ELP业的王牌”,其中的全部内容即完整抄袭2001429日《中国教育报》上的《做中国的ELP王牌》;更好笑的是第三章第一节(P3031)“数码学习机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分析”,内容全部抄袭自网上一篇《深究细探 数码学习机—兼导购全指南》的文章,原文第二段的“下面仅就本人所了解和试验诸多产品后,对学习机产品做一个简要易懂的导购说明”也是原封不动地呈现。“狗屎”中类似这样无技术含量的抄袭可谓连篇累牍,不胜枚举。

2.有价值的数据极少、极不可信

作为一份商业分析报告,最有价值的应该是对最新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最新发展趋势的预测,“狗屎”显然不是这种风格,通篇一般性的文字评述,甚少用数字说话,即使某些部分列举了数据,也大多与主题关联性低。咱厚道一点,就拿其中数据与图表最多的第一章第一节“20082009年中国便携式数码学习产品市场运行经济环境分析”(P15)来说说,其中列举了5个图表与若干数据,统计的内容为过去10年中国的GDP2007CPIPPI20002008年居民收入情况,以及200811CPI情况的细目(粮食、肉、蛋涨了多少,房价涨了多少等),甚至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也许是咱国家的统计局这方面功夫做得细,现成数据、表格多,所以拿来主义发挥起来也容易,一眼望过去百分号N多,只是这5页的内容,咱几个看来看去,只觉得倒数第二段说“在过去的30年间,恩格尔系数划出了一条漂亮的下滑线”这句话,还算有点用处。

数据的准确性、可信度是统计的基本要求,但该“狗屎”中的某些数据却让人找不到任何相信的理由。因为内容拼凑的是不同时期的东西,所以前后说法不一致的情况屡见不鲜,譬如,有关ELP的市场规模,一下100亿,一下200亿,一下说600万的销售量,一下2500万,稀里糊涂!另如,第8284页有关2008ELP产品品牌知名度的排列,在学习机、复读机、点读机、电子辞典四类型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排序中,无一例外都是“步步高”排名第一,不禁令人严重怀疑数据的来源及可信度。

3.信息十分陈旧

“狗屎”标榜是对2009-2012年情况的预测和分析,然而其中所采用的20072008年的数据极少,绝大部分是20032006年的,甚至还有2001年的(如前面列举的《中国教育报》的那篇文章)。稍微熟悉便携式电子学习产品行业的人都清楚,这几年ELP是风生水起,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频率极高,这些三四年,甚至七八年前的数据是不是已经陈旧得一塌糊涂?!

除了数据,有关发展状况及预测方面的信息也是十分地陈旧,“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2006年销量将要达到……”,类似这样的话并不少见,让人读起来一头雾水,哪里敢参考你所谓的预测和分析!第127131页对快译通公司的介绍更过分,不知又是从哪个地方抄来的一篇文章,讲来讲去,都是围绕着PDA,文末还说人家要开始发力PDA市场了,其实稍微了解一点ELP行业发展历程的人都知道,PDA时代已经是十来年前的事了,难道说快译通公司的人都脑子进了水,要逆潮流而行了?

4.枪文、公关稿充斥

近年来的ELP行业主要是靠营销膨胀起来的,在各类宣传中,充斥着公关稿、软文、枪文。于是,“狗屎”中也塞进来不少。譬如,第七章第一节对好记星公司的分析(P95107),13页的内容一看就知道是好记星公司发的公关稿。而这类东西弄多了,又闹出来另一个笑话——此处把某品牌的产品使劲拍砖,彼处则为同品牌的产品奉上无数鲜花,真是可笑至极。

关于“狗屎”中的毛病和问题,和它抄袭的网上文章数量一样,举不胜举。从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的网站来看,其自诩为“行业研究,市场调查专家”,难道说其研究和调查的手段就是从网上连篇累牍地抄袭,和不分青红皂白地堆砌?由智研运营的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号称“全国最大和最权威的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商之一”,“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难道这种复制+粘贴弄出来的“狗屎”,就是你们眼中“准确的参考信息”?!虽说以一推十不一定准,但籍此一项,完全有理由质疑其所有产品的质量以及工作的态度!

本来亏也吃了,当也上了,再说只会是浪费更多的时间,但俺这心里实在窝火得很,所以也就不厌其烦地在此简要地说上几点,赶上这个315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时候,也算是伸张一下正义。若再能为对此“狗屎”感兴趣的同胞提供到参考,则在下幸甚。

垂直搜索——搜索引擎的下一个角力场

2009年春节期间,微软Live Search推出“春节搜索”产品,围绕着春节的民俗及国人此间的衣食住行做足文章,搜索主题范围包括火车票、春联、春晚、购物、吃喝玩乐、交通出行等,页面上再配以喜洋洋的大红色调,显得极富中国特色。“春节搜索”服务的推出立刻成为国内搜索引擎行业的一条重要消息,也使得有关搜索引擎垂直化的讨论热度更高。

作为软件行业的全球老大,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微软一直表现得没那么先锋,拿得出手的几乎只剩下了IE浏览器。而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服务公司在网络广告市场上得到的巨额回报,难免会让微软眼红,无奈微软在技术与经营策略方面均不如人家,旗下的Live搜索引擎所占市场份额,与Google相比,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所以也就只好在郁闷中寻找突破的方向。一年多以前,财大气粗的微软抛出对全球最大门户网站——雅虎的收购方案,希望以此在互联网行业实现突围,有人说微软之所以选择雅虎,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雅虎的搜索技术及在搜索引擎网络广告市场上老二的位置,可惜雅虎的那位华人同胞杨致远也牛得很,愣是没让对方得逞。微软在随后选出收购失败的同时,也表明将要加大对自己的Live Search加大研发与推广力度。

##CONTINUE##

2008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为50.2亿元,借助08年的一些突发事件,搜索引擎服务的媒体价值得到了升华,但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市场也似乎开始进入百度和谷歌双寡头垄断的时代。据艾瑞(iresearch)公司的调查统计,百度和谷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3.5%27.3%,二者之和超过了90%,紧随其后的中国雅虎与搜狗,营收份额分别只有6.2%1%,微软的Live Search基本排不上号。一边是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一边是巨大的利益蛋糕诱惑,在百度和谷歌之后的搜索引擎二线运营商困顿中,纷纷依托自身可利用的优势,于转型中谋求突破。阿里巴巴集团把旗下的中国雅虎与口碑网整合,宣布进军细分的生活搜索市场;网易有道也在低调中开始向购物搜索发力,希望抢在别人前头先吃得一杯羹;中搜更是转型为个人门户平台。总的来说,垂直搜索是二线运营商开始主攻的一个重要方向,细分市场成为接下来争夺的焦点。这一次微软推出“春节搜索”,便是一次市场细分的结果。

中国的春运历来是全世界时间最集中、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交通出行是此时最令国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如果超大规模的交通运输量,必然带来用户在网络上对其的巨大关注,在一票难求的背景下,每天到网上搜索车票、淘票的人数也将是巨量的。瞄准这一需求而推出“火车票票务搜索”服务,注重车票转让的信息,势必引发无数的关注与应用。“春节搜索”还特别针对数亿国民对央视春晚的关注,推出名为“人立方”的服务,将春晚热门人物赵本山、宋祖英、周杰伦等列入其中,点击关系网中的任何一个人名,系统随后即会列出与之有联系的一些人与事,譬如点击“赵本山”,搜索结果中便会分类呈现有关于他本人及关系网中的一些人(如“小沈阳”)的信息,让用户可以通过此服务对所搜的人物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此外,春联、送礼等方面的搜索服务也做得颇具特色。看来这一次微软是认真动了一番脑筋,瞄准特别的市场,选择特别的时机,做了一个特别的市场介入。

网络海洋中,信息泛滥,以关键词字段搜索技术进行搜索,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获得想要的信息带来方便,但在搜索结果的页面上,呈现出来的仍然是鱼龙混杂的信息。而以行业应用和行业信息整合搜索为特性的垂直搜索,是传统搜索引擎的细分和延伸,它使搜索的结果更加专业、精准,信息深度也大大加强,给用户带来的使用体验自然也好很多。有些研究机构称,2009年将会迎来垂直搜索的春天,姑且不论这样的说法是否言过其辞,至少目前国内上百家的垂直搜索网站存在的事实,也说明这将是今后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们角力的又一个重要战场。

2009219

柏林电影节之际说说《梅兰芳》

新一场的柏林电影节,正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热热闹闹地行礼如仪。《梅兰芳》是入围之中竞赛单元唯一的华语片,在国内院线退场之后,各位核心主创正转战外邦,开展新一轮宣传攻势。今天网上的消息说,主演章子怡还获得了相当的礼遇,让人为华语电影和电影人今天的地位不禁有些振奋。想起两个月前看完《梅兰芳》之后,一直有说点什么的冲动在,只是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把念头给湮没了,今天抽空说上几句,也算是为荒废已有些时日的博客贴上新一年的头篇文章。

去年的126日,朋友送票力邀,于是去看了《梅兰芳》。

看不看这个片子,心里面其实是有点犹豫的,也许这样的犹豫反而来自于对陈凯歌导演的一种关注。陈导的大作此前我看过5部,老实说,最喜欢的还是《霸王别姬》,做得相当打动人心;而最失望的当然是《无极》,好似就为了赶个武侠商业大片的风潮,制造出来的也就是一种纯粹的商业味道官能刺激,尤其是被胡戈这位有才的能人恶搞成馒头血案之后,几乎就已经彻底地沦为笑柄。作为第五代导演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导一向以影片中的人文思考见长,而近几年,说句不好听的话,自从与陈红做起了夫妻档,作品的艺术水准几乎就是在直线下降,所以,面对《无极》之后的《梅兰芳》,尽管冲着梅大师的名头,已经是极应该买票进场的,但想到近年于艺术和商业之间挣扎困顿的陈大导演,又不禁有些踌躇。

##CONTINUE##

意料之中却又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梅兰芳》这一回想法很多,不只是艺术与商业,还拉进来政治,试图在艺术、商业和政治三头讨好。全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段三种类型,第一段是艺术片,时间划定在黎明出场之前,大约40分钟,讲的是青少年时期的畹华,也是全片最值得看的部分,只有在这一节,方能找到一些陈导在《霸王别姬》里面展示出来的才华;第二段是商业片,主角是梅兰芳与“冬皇”孟小冬,也就是黎明与章子怡,大明星+婚外情,十足的商业味道;第三段是政治片,从梅孟二人分手到影片结束,内容涉及梅大师在日寇的威逼利诱,甚至刀架脖子面前如何表现,以及将京剧国粹远播美利坚的故事,不光是情节的安排,即使在某些镜头画面的处理方面,和咱老百姓此前看过的那许多英雄影片非常的相似,或者正是这种政治味道,为被向来政治氛围浓厚的柏林影展相中增加了筹码。这么说,并没有对梅大师当年的爱国举动不敬的意思,我个人对其一向是尊崇的,或许原因在于对影片寄托的一种期待,希望看到作为一个“人”、一个艺术大师的梅兰芳,而非意识形态层面的英雄人物。所以,不客气的说,一场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个人觉得也就三分之一场的精彩,看过前40分钟便可以抬脚走出电影院了。

很难不把《梅兰芳》和《霸王别姬》相比。它们一样包含着丰富的京剧元素,主角是京剧界成名成家的角儿,而且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是在社会剧烈动荡、变迁和战乱之下,横跨几十年,涉及晚清、军阀割据、民国、抗日战争等上世纪上半叶,《霸王别姬》更长,一直到了文革结束,对包藏在人性中的沉溺、背叛这两种元素做了深刻而又本真的讲述;《梅兰芳》则关照到那个年月里戏子这个“下九流”阶层的自重、自觉、上进,主题显得没有那么边缘化,同时,对演艺圈生态的揭示会较《霸王别姬》多得多。就两位主角的性格特质来说,《霸王别姬》的前部分大段展现戏班学戏的经历,特别展现了小豆子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氛围中,于逼迫之下如何阉割掉男儿郎的自我性别认识,顺从梨园行的规矩,修炼成雌雄莫辩的“女娇娥”,乃至台上台下对“霸王”一往情深的虞姬,“从一而终”;《梅兰芳》的前面部分则对畹华在那个新思想飞扬的年代,接受新思想并革新梨园行的老传统着墨不少;简单来说,同是旦角名伶,程蝶衣与梅兰芳一个顺从传统,一个大胆革新。当然,在人物塑造方面,一个真实而名声显赫的人物,留给导演或者演员的创作空间其实比较小,从这点说,《霸王别姬》又更便于发挥了。京剧元素是两个片子共有的一大特点,《霸王别姬》里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京剧戏,正好是梅兰芳大师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张国荣亲自上阵,把程蝶衣的心无旁骛,沉醉于角色表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深刻地体现了沉溺的主题,也许是因为这场戏太经典,所以在《梅兰芳》中,这一曲梅派最出名的作品却没有正规的舞台表演镜头出现,只有一场茶馆里头蹩脚的演员蹩脚的模仿,套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那整个就是山寨版的《贵妃醉酒》,而且很雷很山寨。不过,《梅兰芳》里头印象最深的是那场“黛玉葬花”的戏,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一个忧愁的转身,随着镜头的拉远而逐渐显现出来的空旷的舞台,让人立刻联想到一份孤独。

再来说说片子里面的演员。黎明既然是主角,那就先从他说起。老实说,对于黎明在香港娱乐圈的天王地位,除了找到人家家底殷实,有足够的钱来使劲砸之外,实在不晓得还有什么理由。他的歌就不用说了,除了是公认的唱功最烂“天王”,还是跑调大王;就拿演技来说,看过他的几部戏,就没觉得不做作,这一回演起梅兰芳来,也有点“涛声依旧”的感觉,不过,原本是人家吃饭资本的那张脸蛋,似乎已经被岁月雕琢出了太多的痕迹,影片中给了黎明很多特写镜头,那张有些发福的大脸,每一次看到都让我我仿佛有点噩梦般的感觉,支叹岁月的残酷。而在同样一部影片中碰上孙红雷、王学圻那样的实力派,比较之下,越发显得黎明大哥的没料了。“老戏骨”王学圻自不必说,将个“伶界大王”十三燕的精气神演得十足,足可以说是一个人撑了前40分钟的半边天。孙红雷这一次的表现也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也许是外型的原因,以往孙红雷大多出演反派,譬如杀手、黑社会老大之类,我想观众对他最深刻的印象主要是穷凶极恶的歹徒,然而这一次他出演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还是喝过洋墨水的,虽说刚出场的时候,没太能适应他演的邱如白,但随着故事的发展,特别是最后落魄的老年知识分子形象,已经完全见不到孙身上的那种凶悍特质,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也正是在邱如白这个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了《霸王别姬》中极力揭示的“沉溺”这种人性元素,邱如白也仿佛是一个不疯魔不存活的主,这种观赏体验,显然与孙红雷的上乘表演分不开。

最后来讲几句貌似题外的话。此前有报道说陈导自个儿表示“我陈凯歌这一生都是用来装梅兰芳的,一点也不装我自己”,话一出口,坊间便有议论纷纷,不少人觉得这话说得很假、很雷,难道陈大导演也已经有点不疯魔不存活,变作超级粉丝了吗?不过对于艺术方面的东西向来是有些见仁见智的,而且处于眼球经济当道,语求惊人、雷人的当下,这些个言语,无论癫狂与否,权当促销娱乐,立马会被新一波促销的推到沙滩上晒死,也许,这就是这个浅薄的娱乐时代促使我们产生的一点浅薄的娱乐态度。

20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