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柏林电影节之际说说《梅兰芳》

新一场的柏林电影节,正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热热闹闹地行礼如仪。《梅兰芳》是入围之中竞赛单元唯一的华语片,在国内院线退场之后,各位核心主创正转战外邦,开展新一轮宣传攻势。今天网上的消息说,主演章子怡还获得了相当的礼遇,让人为华语电影和电影人今天的地位不禁有些振奋。想起两个月前看完《梅兰芳》之后,一直有说点什么的冲动在,只是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把念头给湮没了,今天抽空说上几句,也算是为荒废已有些时日的博客贴上新一年的头篇文章。

去年的126日,朋友送票力邀,于是去看了《梅兰芳》。

看不看这个片子,心里面其实是有点犹豫的,也许这样的犹豫反而来自于对陈凯歌导演的一种关注。陈导的大作此前我看过5部,老实说,最喜欢的还是《霸王别姬》,做得相当打动人心;而最失望的当然是《无极》,好似就为了赶个武侠商业大片的风潮,制造出来的也就是一种纯粹的商业味道官能刺激,尤其是被胡戈这位有才的能人恶搞成馒头血案之后,几乎就已经彻底地沦为笑柄。作为第五代导演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导一向以影片中的人文思考见长,而近几年,说句不好听的话,自从与陈红做起了夫妻档,作品的艺术水准几乎就是在直线下降,所以,面对《无极》之后的《梅兰芳》,尽管冲着梅大师的名头,已经是极应该买票进场的,但想到近年于艺术和商业之间挣扎困顿的陈大导演,又不禁有些踌躇。

##CONTINUE##

意料之中却又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梅兰芳》这一回想法很多,不只是艺术与商业,还拉进来政治,试图在艺术、商业和政治三头讨好。全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段三种类型,第一段是艺术片,时间划定在黎明出场之前,大约40分钟,讲的是青少年时期的畹华,也是全片最值得看的部分,只有在这一节,方能找到一些陈导在《霸王别姬》里面展示出来的才华;第二段是商业片,主角是梅兰芳与“冬皇”孟小冬,也就是黎明与章子怡,大明星+婚外情,十足的商业味道;第三段是政治片,从梅孟二人分手到影片结束,内容涉及梅大师在日寇的威逼利诱,甚至刀架脖子面前如何表现,以及将京剧国粹远播美利坚的故事,不光是情节的安排,即使在某些镜头画面的处理方面,和咱老百姓此前看过的那许多英雄影片非常的相似,或者正是这种政治味道,为被向来政治氛围浓厚的柏林影展相中增加了筹码。这么说,并没有对梅大师当年的爱国举动不敬的意思,我个人对其一向是尊崇的,或许原因在于对影片寄托的一种期待,希望看到作为一个“人”、一个艺术大师的梅兰芳,而非意识形态层面的英雄人物。所以,不客气的说,一场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个人觉得也就三分之一场的精彩,看过前40分钟便可以抬脚走出电影院了。

很难不把《梅兰芳》和《霸王别姬》相比。它们一样包含着丰富的京剧元素,主角是京剧界成名成家的角儿,而且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是在社会剧烈动荡、变迁和战乱之下,横跨几十年,涉及晚清、军阀割据、民国、抗日战争等上世纪上半叶,《霸王别姬》更长,一直到了文革结束,对包藏在人性中的沉溺、背叛这两种元素做了深刻而又本真的讲述;《梅兰芳》则关照到那个年月里戏子这个“下九流”阶层的自重、自觉、上进,主题显得没有那么边缘化,同时,对演艺圈生态的揭示会较《霸王别姬》多得多。就两位主角的性格特质来说,《霸王别姬》的前部分大段展现戏班学戏的经历,特别展现了小豆子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氛围中,于逼迫之下如何阉割掉男儿郎的自我性别认识,顺从梨园行的规矩,修炼成雌雄莫辩的“女娇娥”,乃至台上台下对“霸王”一往情深的虞姬,“从一而终”;《梅兰芳》的前面部分则对畹华在那个新思想飞扬的年代,接受新思想并革新梨园行的老传统着墨不少;简单来说,同是旦角名伶,程蝶衣与梅兰芳一个顺从传统,一个大胆革新。当然,在人物塑造方面,一个真实而名声显赫的人物,留给导演或者演员的创作空间其实比较小,从这点说,《霸王别姬》又更便于发挥了。京剧元素是两个片子共有的一大特点,《霸王别姬》里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京剧戏,正好是梅兰芳大师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张国荣亲自上阵,把程蝶衣的心无旁骛,沉醉于角色表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深刻地体现了沉溺的主题,也许是因为这场戏太经典,所以在《梅兰芳》中,这一曲梅派最出名的作品却没有正规的舞台表演镜头出现,只有一场茶馆里头蹩脚的演员蹩脚的模仿,套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那整个就是山寨版的《贵妃醉酒》,而且很雷很山寨。不过,《梅兰芳》里头印象最深的是那场“黛玉葬花”的戏,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一个忧愁的转身,随着镜头的拉远而逐渐显现出来的空旷的舞台,让人立刻联想到一份孤独。

再来说说片子里面的演员。黎明既然是主角,那就先从他说起。老实说,对于黎明在香港娱乐圈的天王地位,除了找到人家家底殷实,有足够的钱来使劲砸之外,实在不晓得还有什么理由。他的歌就不用说了,除了是公认的唱功最烂“天王”,还是跑调大王;就拿演技来说,看过他的几部戏,就没觉得不做作,这一回演起梅兰芳来,也有点“涛声依旧”的感觉,不过,原本是人家吃饭资本的那张脸蛋,似乎已经被岁月雕琢出了太多的痕迹,影片中给了黎明很多特写镜头,那张有些发福的大脸,每一次看到都让我我仿佛有点噩梦般的感觉,支叹岁月的残酷。而在同样一部影片中碰上孙红雷、王学圻那样的实力派,比较之下,越发显得黎明大哥的没料了。“老戏骨”王学圻自不必说,将个“伶界大王”十三燕的精气神演得十足,足可以说是一个人撑了前40分钟的半边天。孙红雷这一次的表现也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也许是外型的原因,以往孙红雷大多出演反派,譬如杀手、黑社会老大之类,我想观众对他最深刻的印象主要是穷凶极恶的歹徒,然而这一次他出演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还是喝过洋墨水的,虽说刚出场的时候,没太能适应他演的邱如白,但随着故事的发展,特别是最后落魄的老年知识分子形象,已经完全见不到孙身上的那种凶悍特质,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也正是在邱如白这个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了《霸王别姬》中极力揭示的“沉溺”这种人性元素,邱如白也仿佛是一个不疯魔不存活的主,这种观赏体验,显然与孙红雷的上乘表演分不开。

最后来讲几句貌似题外的话。此前有报道说陈导自个儿表示“我陈凯歌这一生都是用来装梅兰芳的,一点也不装我自己”,话一出口,坊间便有议论纷纷,不少人觉得这话说得很假、很雷,难道陈大导演也已经有点不疯魔不存活,变作超级粉丝了吗?不过对于艺术方面的东西向来是有些见仁见智的,而且处于眼球经济当道,语求惊人、雷人的当下,这些个言语,无论癫狂与否,权当促销娱乐,立马会被新一波促销的推到沙滩上晒死,也许,这就是这个浅薄的娱乐时代促使我们产生的一点浅薄的娱乐态度。

2009210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