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Unconference与交流分享

上周五,偶然间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同事的博客,里边有篇将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章,令在下自愧不如,最觉得没脸的是居然不知道身边这样的高手存在,尽管我心里边一直明白出版社是个藏龙卧虎之地。

不久前从某朋友的博客上看到一则有关unconference的信息,让人印象极其深刻,这些天脑子里便经常蹦出这个概念,甚至越想越觉得那样的组织形式新锐、创意十足,虽然我从未亲见和体验过。

这个周末似乎没有过得安宁,尤其是昨晚上,这样一件事和一个概念一直在我的脑子里转圈,搞得我愣是老半天没睡着,我忽然间有种强烈的想要试一试unconference的冲动。##CONTINUE##

当然,Unconference只是一个具体的形式,是一个我感觉可以改变传统conference那种庄重、刻板、单向,让所有的参会人员能充分交流和分享,具备极强的web2.0时代的风味,强调互动、参与和自主选择,充分展现智慧与创意的会议组织形式。我最终的期望当然在于交流,通过unconference发现和搜集到我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知道身边的龙是哪个,虎又是哪个。

话说回来,其实近来想要与人交流和分享的愿望非常强烈。每天主要做的事差不多都是在网上浏览信息,以新技术、新媒体、新出版为中心,各式各样,有些头脑风暴的味道,常常一天下来感觉特别累,脑子搞得昏沉沉。也许是因为有些急切,希望能够对数字出版的东西今早有个更深入、透彻的了解,但面对飞速发展的行业和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仅靠一个人上网浏览的这点信息显然非常不够,若是更多的人能够走到一起来,充分地交流和分享,或许效率、深度、广度会提高很多,而且也会激发人更多的激情。

若unconference于我的工作环境是合适的,我建议以“新”为核心话题,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新理念、新趋势……总之大家交流和分享的都是新的东西,有创意的东西。现代社会的变化真是非常之快,想要站在行业或产业的潮头,必定要具备时时有创造、能不断产生新idea的头脑,而发现和拥抱这些新的东西,想必也是新的idea产生的前提,毕竟我们现在所谓的创造更多地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之上。那么,这样一种以“新”为核心话题的unconference,若能真正地做起来,我想,对于提高大家适应变化和制造变化的能力,应该是有好处的;除此之外,对于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也会有积极意义。

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否交流得起来?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交流和分享的基因含量似乎一直是比较少的,更何况这是一个国企的环境,在一种有些老旧的管理体制之下;而且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坐听大报告,等着别人告诉我,突然处于一种十分自由、参与者都要充分发挥主动,有些新锐的会议场合,一开始肯定有着极大的不适应。此外,身份级别、保守心态、竞争关系等等,相信也会成为羁绊大家平等交流、主动分享的东西。有时候想要整点什么新的东西还真不是特别的容易。

做还是不做?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什么样的主题?如何打破顾虑激发热情?用什么样的措施来保障持久?——脑子里又有许许多多的问号。

附:关于unconference
随着Web2.0的流行,出现了颠覆传统会议模式的Unconference。

Unconference充分体现了Web2.0的精神:开放、平等、自由。

Unconference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1998年,是计算机玩家在年度XML会议的通知书中首次使用的。并由IT界名人、Skype开发平台产品经理Lenn Pryor在博客大会时提到。而博客之父Dave Winer是这个词大红大紫的原因,他在2004年4月筹办大会时介绍开会方法的内文清楚讲到,他的Unconferencing将聚集一大群人——50~200人不等,然后传麦克风给每一个人,轮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现在流行的unconference有四个原则,即适客参会(Whoever comes is the right people),适事发生(Whatever happens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适时而启(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和适机而止(When it’s over, it’s over)。

Unconference的架构极其简化,召唤大家来参加的是对于主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贯穿其中的就是参与者自发性的感受到思想激荡的主题。会议没有嘉宾贵客,不设主旨发言,没有规定的休息时间、茶点时间,整个会议里面充满自由开放的气氛,每个人在各个时刻都知道他/她在这个会议当中是自发性的选择。

Unconference讨论主题不只可以依照时间先后让召集人自行选定排列,也可以在某一时刻由参会者临时开启新主题。参会者对那个主题有兴趣,随时加入该主题的讨论;或是在各主题讨论组中间来回穿插,听取各组的讨论;或临时想到想讨论什么话题,就立刻拿起纸笔,写下想讨论的主题,自己再发动一个讨论组。每个走动的参会者的双脚就好似创意的搅拌棒,不停搅动出新思维新想法。每个讨论组需推派人员记录, 把讨论过程的重点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下来的讨论记录,并不是被收起来,而是找个地方陈列或张贴,让其它没有参加到讨论的人可以随时去观看,也可以随时在记录纸上加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最后将结果公布在网上。

在创新时代,这种新的会议流程和形式显得很重要。它容易激发参会者的热情与责任,启发灵感。与会者各有自己的专长,在各自的领域研究时往往会发现某些一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也会发现一些对于未来的机会点,到Unconference中,与更多志同道合者在一起,进行脑力激荡,有时候会议结束的时候,新一代的产品或标准也由此而诞生。


2008年6月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