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Unconference与交流分享

上周五,偶然间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同事的博客,里边有篇将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章,令在下自愧不如,最觉得没脸的是居然不知道身边这样的高手存在,尽管我心里边一直明白出版社是个藏龙卧虎之地。

不久前从某朋友的博客上看到一则有关unconference的信息,让人印象极其深刻,这些天脑子里便经常蹦出这个概念,甚至越想越觉得那样的组织形式新锐、创意十足,虽然我从未亲见和体验过。

这个周末似乎没有过得安宁,尤其是昨晚上,这样一件事和一个概念一直在我的脑子里转圈,搞得我愣是老半天没睡着,我忽然间有种强烈的想要试一试unconference的冲动。##CONTINUE##

当然,Unconference只是一个具体的形式,是一个我感觉可以改变传统conference那种庄重、刻板、单向,让所有的参会人员能充分交流和分享,具备极强的web2.0时代的风味,强调互动、参与和自主选择,充分展现智慧与创意的会议组织形式。我最终的期望当然在于交流,通过unconference发现和搜集到我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知道身边的龙是哪个,虎又是哪个。

话说回来,其实近来想要与人交流和分享的愿望非常强烈。每天主要做的事差不多都是在网上浏览信息,以新技术、新媒体、新出版为中心,各式各样,有些头脑风暴的味道,常常一天下来感觉特别累,脑子搞得昏沉沉。也许是因为有些急切,希望能够对数字出版的东西今早有个更深入、透彻的了解,但面对飞速发展的行业和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仅靠一个人上网浏览的这点信息显然非常不够,若是更多的人能够走到一起来,充分地交流和分享,或许效率、深度、广度会提高很多,而且也会激发人更多的激情。

若unconference于我的工作环境是合适的,我建议以“新”为核心话题,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新理念、新趋势……总之大家交流和分享的都是新的东西,有创意的东西。现代社会的变化真是非常之快,想要站在行业或产业的潮头,必定要具备时时有创造、能不断产生新idea的头脑,而发现和拥抱这些新的东西,想必也是新的idea产生的前提,毕竟我们现在所谓的创造更多地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之上。那么,这样一种以“新”为核心话题的unconference,若能真正地做起来,我想,对于提高大家适应变化和制造变化的能力,应该是有好处的;除此之外,对于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也会有积极意义。

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否交流得起来?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交流和分享的基因含量似乎一直是比较少的,更何况这是一个国企的环境,在一种有些老旧的管理体制之下;而且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坐听大报告,等着别人告诉我,突然处于一种十分自由、参与者都要充分发挥主动,有些新锐的会议场合,一开始肯定有着极大的不适应。此外,身份级别、保守心态、竞争关系等等,相信也会成为羁绊大家平等交流、主动分享的东西。有时候想要整点什么新的东西还真不是特别的容易。

做还是不做?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什么样的主题?如何打破顾虑激发热情?用什么样的措施来保障持久?——脑子里又有许许多多的问号。

附:关于unconference
随着Web2.0的流行,出现了颠覆传统会议模式的Unconference。

Unconference充分体现了Web2.0的精神:开放、平等、自由。

Unconference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1998年,是计算机玩家在年度XML会议的通知书中首次使用的。并由IT界名人、Skype开发平台产品经理Lenn Pryor在博客大会时提到。而博客之父Dave Winer是这个词大红大紫的原因,他在2004年4月筹办大会时介绍开会方法的内文清楚讲到,他的Unconferencing将聚集一大群人——50~200人不等,然后传麦克风给每一个人,轮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现在流行的unconference有四个原则,即适客参会(Whoever comes is the right people),适事发生(Whatever happens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适时而启(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和适机而止(When it’s over, it’s over)。

Unconference的架构极其简化,召唤大家来参加的是对于主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贯穿其中的就是参与者自发性的感受到思想激荡的主题。会议没有嘉宾贵客,不设主旨发言,没有规定的休息时间、茶点时间,整个会议里面充满自由开放的气氛,每个人在各个时刻都知道他/她在这个会议当中是自发性的选择。

Unconference讨论主题不只可以依照时间先后让召集人自行选定排列,也可以在某一时刻由参会者临时开启新主题。参会者对那个主题有兴趣,随时加入该主题的讨论;或是在各主题讨论组中间来回穿插,听取各组的讨论;或临时想到想讨论什么话题,就立刻拿起纸笔,写下想讨论的主题,自己再发动一个讨论组。每个走动的参会者的双脚就好似创意的搅拌棒,不停搅动出新思维新想法。每个讨论组需推派人员记录, 把讨论过程的重点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下来的讨论记录,并不是被收起来,而是找个地方陈列或张贴,让其它没有参加到讨论的人可以随时去观看,也可以随时在记录纸上加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最后将结果公布在网上。

在创新时代,这种新的会议流程和形式显得很重要。它容易激发参会者的热情与责任,启发灵感。与会者各有自己的专长,在各自的领域研究时往往会发现某些一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也会发现一些对于未来的机会点,到Unconference中,与更多志同道合者在一起,进行脑力激荡,有时候会议结束的时候,新一代的产品或标准也由此而诞生。


2008年6月

去掉神气会更好——读《阿里巴巴的神话》


花费一整天读完了这本书,还是给人很多感触。书中所描述的有关创业的激情、胆量还是挺有鼓动作用,不过,对于企业文化的叙述的那部分是我最感兴趣的,也许是因为本人忽然觉得书中所讲述的阿里巴巴独创的“独孤九剑”、“六脉神剑”等管理理念和方法,值得目前的很多机制不灵活的企业借鉴。

中国文化中似乎历来有成王败寇的基因,马云缔造了阿里巴巴的神话,成为中国互联网,乃至全球B2B电子商务平台的领军人物,于是现在市面上关于马云或与其沾点边的书就多了起来,各位作者在写的时候也是饱蘸颂扬的笔墨,譬如这本书的作者,文字中透露出许多对于马云崇拜的信息,甚至有些时候会把马云描绘得很神。或许现实中的马云的确如此,看他这些年在互联网,尤其是B2B电子商务领域的叱诧风云之势,加上他常常语出惊人,故而常让人觉得有种神奇的感觉;而且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能会因为这种情感上的蛊惑而让读者更悦读,更容易产生一种阅读的快感。但作为一个报道者,一个以第三者身份真实讲述马云的遭遇、经历,传播信息给广大公众的人,若是能以更客观甚至批评者的笔调来写,可能给读者的启示作用更大些,毕竟生活是极其现实的,马云传奇的创造,说到底,也还是建立在一种真实地面对社会与事业环境的基础上。 ##CONTINUE##

还有一点,作为2007年12月才出版的书,个人觉得其中有很多信息显得陈旧,或者说,其中最新的信息提供并不多,似乎是稿子写好后放了好几年才出版,为了增强时效性,所以稍作改动,加入了一点关于上市后的东西。

但总的来说,本书还是值得一读,对于做企业或IT行业的人士,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手机出版——故事才刚刚开始

手机,自从其跳出语音通话工具的樊篱,能够上网之后,便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之为第五媒体,在互联网之后,受到各方面的关切。伴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强,无线移动上网技术不断改进,手机的传播与媒介的特性已经越来越彰显。

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除语音通话之外的手机应用形态也还比较多,譬如手机娱乐(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铃声、手机流媒体等)、手机商务、手机阅读与写作(手机报、手机小说、手机信息、手机博客)、手机营销(手机富媒体平台、手机彩铃广告分成计划)、手机生活服务(手机搜索、手机地图)等。而整个手机增值服务的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广阔,据报道,到2007年底,仅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就接近150亿元,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的手机铃声,在奥运结束前下载量就已经超过了千万,其可创造的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手机增值服务之所以受到内容提供商、运营商、技术开发商等多方的密切关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手机较之其他媒体有更为直接、广泛、精准的终端到达,使用、收费的便捷性等突出特点;此外,现代人的生活紧张而忙碌,倾向于一边移动一边获得信息,手机刚好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而其在传媒领域内的身份和地位也逐渐为大众所认可。

##CONTINUE##

由于国内电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目前国内的手机上网环境并不是很好,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手机出版的发展,除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等业务外,更多更高级的手机出版产品,目前还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譬如在日韩已经有95%手机用户使用的二维码,对国内的绝大部分手机用户来说,还是一项陌生的技术。在今年5月去深圳文博会“版权贸易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日本计算机软件版权协会(ACCS)的中川文宪在介绍日本版权贸易情况时指出,2007年日本通过手机和小灵通上网的用户数超过通过电脑上网的用户数,在1519岁的女性中,每天通过手机与小灵通上网5小时以上的人数占42.2%,这也预示着,通过手机阅读的人群将会占很大一部分,由此可见,移动阅读市场的前景何其诱人!据近期发布的《2007年度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将有超过30%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和数字报。

在今年52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内电信运营商重组计划,同时也宣布将在重组完成后向移动、电信和新联通3家全业务运营商发放CDMA2000WCDMATD-SCDMA33G牌照,而且,从今年4月份开始,中国移动已经在京、沪等地试运行TD-SCDMA业务,特别是奥运期间,在6个内地奥运城市开展了针对奥运的3G服务。相信随着电信3G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本已在很多领域突破了有线互联网限制的无线通讯互联网终端手机,将会更加如鱼得水,把信息交互真正带入移动时代,使公众更便捷地享受到各种数字内容服务。到那时候,先前互联网上的一些商业奇迹将会在小小的手机上被复制,甚至发扬光大,起步阶段便已经来势汹汹的手机出版,将会越发不可收拾,将会把人们带入一个与以往迥异的无线多媒体时代。

尽管前景是无限美好的,但手机阅读也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困难。手机这种新型媒体毕竟与传统出版介质有很多不同,像手机杂志、手机小说、手机报纸这些以传统出版分类进入手机的出版形式,是否能在3G时代真正形成产业规模,如今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绝对垄断地位,将会对手机阅读产业链带来怎样的阻碍作用(譬如中国移动为推广飞信而对所有的即时通讯IM服务商进行通杀),都是欲从前景诱人的手机出版市场分一杯羹的内容提供商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着手推动解决的问题。

桂林旅游——丹霞地貌八角寨(组图)

即便是所谓“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每天瞅着,也已经有些审美疲劳,所以对于同在桂林地区的,同样大名鼎鼎的丹霞地貌,心驰神往了很久,希望能在桂林山水之外,感受到另外一种震撼。这个中秋节,出门行走的决心很大,于是叫上一同学,两人向资源八角寨的山里出发。

资源八角寨位于广西与湖南的交界处,与湖南的莨山景区一起同为云台山的一部分,不过,湖南莨山的规模据说要比资源这边的大一些,包括了好几个景区,咱上到山顶的时候得知,若从山顶的另一条道走下去,便是莨山八角寨景区了,有些不太知道路或者不愿走回头路的人,便会一不留神进到另外一个省区了。八角寨(还有莨山)属于非常典型的丹霞地貌,据说因为十分瑰丽的景色,而有“丹霞之魂”的美称,在中国丹霞地貌中排名第五(第一名当然是广东韶关的丹霞山)。丹霞地貌与人们印象中以峰林峰丛为代表的桂林山水中的山在成分构成、形成过程、外部形态等方面都有比较多的不同。峰林峰丛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主要是经流水的侵蚀而形成;而丹霞山的主要成分是红色砂砾岩,其形成过程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砂砾岩在经造山运动抬升之后,又经长年雨水冲刷、风蚀、重力崩塌等自然力量作用而形成,其造型地貌主要有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丹霞地貌虽非我国独有,但却在我国分布最广,样貌最典型、独特,故而前阵子听说,包括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福建金湖、贵州赤水等在内的五处丹霞地貌景区,正积极准备联合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尽管有这么一处绝佳的风景,但来八角寨的游客并不多,也许是交通不太方便的缘故。我们从桂林出发,经过两个半小时到达资源县,然后转乘中巴车到梅溪乡,最后还有9公里进山的路程,这一段因为路比较狭窄,且大部分地方地势颇险要,加之有一段路还正在修,所以只有摩托车或小面包车可以通行。我们便是找了两个摩的进的山。及至八角寨,已经是晚上六点半钟,壮丽的丹霞景色已现于眼前,咋一瞧见,心里边还真有点兴奋与激动,坐车的辛苦旋即抛在脑后,然而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最紧要的事情便成了找住处。想象中这么个小有名气的地方,食宿应该是比较方便的,其实不然,据说仅有两户当地人家接待外客,一家在停车场处,另一家则在山的更深处。禁不住摩的司机的怂恿与推荐,加之“世外桃源——星级农家乐”的招牌诱惑,我们选择了进山。

##CONTINUE##

“世外桃源”的店老板挺热情,还从半路上接我们过去,其实说那路,无非是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而已,但老板骑着摩托车穿行其中,竟也熟练异常,让人不禁心生佩服。到目的地,瞧见一幢二层小楼,和一派农家气息浓厚的生活场景,似乎接待外客仅仅是一件临时赚点外快的事情,各方面条件距离我们之前的想像很有些远,但它却又是这大山之中仅有的一家家庭旅馆,面对四面环过来的大山和那曲曲折折望不到头的小道,我们开始说服自己接受现实,于此处安顿下来。

住宿的价格还算公道,与这样的条件基本还是相称的,不过饭菜的价格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一只鸡炖汤要八十,一盘时菜腊肉要四十,比之桂林市内贵了许多,也许这种做法是一些旅游景区农家乐的惯用伎俩,今年四月份的时候去龙脊梯田,遭遇也跟这差不多。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唯一的娱乐工具只是店老板家的电视,可惜收不到几个台,手机的信号在这深山里面也是相当的差,只有去到屋外的小路上,勉强能通上话,可以说,是有了一个相当纯粹的没有诱惑的环境。于是,加上早我们来住在此户的三位游客,咱们五个人叫老板在屋外的禾场上摆了桌椅板凳,再烧壶开水,泡了几杯茶,拿出各自带来的月饼,在当空的皓月之下,呼吸着深山里清新的空气,听见稻田里不时传来的昆虫的鸣叫,还有山泉的叮咚声,看见月亮慢慢地从山后爬上头顶,映出大山的轮廓,一干人喝茶、聊天、吃月饼,及至午夜时分散去,不觉露水已经浸湿了外衣。

桂林旅游——丹霞地貌

次日九点多爬山,开始真正地观赏丹霞景色的旅程。相比平常所见之秀美的桂林山水,八角寨的山要宏伟得多,当我们开始沿着石阶往上走的时候,立刻觉出这种宏伟来。到达第一个观景台,我们已经是大汗淋漓,却又极其兴奋,因为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处,较之山下的仰视,视角和视野都有很多的不一样,可以看到更多更广阔的丹霞美景。近处的几座丹霞上像是从低处盘旋而上形成,一圈一圈的有如螺纹一样的印记给人带来更多的想像空间,它们中几乎每一座都只在山顶的位置长出一点点草木,面积更大的“躯干”部位,则基本上是寸草不生。

接下来要上“龙脊”,这里所谓的“龙脊”其实是山梁,我们需要走过的,即是在这山梁之上凿出来的一条道,狭长、陡峭,两边下去都是悬崖,纵然有铁索在两边维护,走起来,仍不禁有些胆颤心惊,拍照的时候,我都要坐在石阶上,方才觉得安全一些。

攀上“龙脊”,再到达二号观景台,路已经好走很多,因为位置更高了些,视野更开阔了些,所以眼前的美景也觉得更壮观。从二号观景台折回200米,就进入了降龙栈道景点的范围,沿着半山腰上这条仿佛是从山峰中凿出来的一条狭长栈道前进,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即使说句话,也能听到很大的回声,还真有点惊险的感觉,特别是过两个木桥的时候,几乎本能地抓住旁边的扶手,摒住呼吸,慢慢地往前挪。忽然间脑海中浮现出冷兵器时代的兵士们在栈道中行军的情景,当年诸葛孔明率领蜀汉大军六出岐山的时候,在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中,是不是常要走些这样的路?

降龙栈道的尽头是一个山口,清凉的山风拂面而来,令大汗淋漓的我们一个劲地叫爽,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些游客在此落座,正畅快地享受着大山里的清凉,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他们仍然没有要走的意思,看来,这地方的确是太舒服了。就在山口的旁边,依山而搭,有一座“降龙庵”,在我的记忆中,庵的主人往往是一些尼姑大姐,不过在此处仅见一和尚打扮之人,正从庵前的大缸中舀水,眼睛朝我们瞟了瞟,兴许是见我们并无膜拜之意,仍然俯下身去,继续舀水浇菜。

在一位清洁工大叔的指引下,我们钻入一个山缝之中。这是三山之间的一块缝隙,据说也是八角寨一道重要的风景。尽管场地还比较宽阔,但在三座大山的遮掩下,几乎看不到阳光照进来,只是在一些缝隙中透进来一些光亮,而就是这些山间的缝隙,也构成了一些独特的风景,譬如“人字天”、“一线天”,真真让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此处还有“美人指”、“荔浦芋”的奇石景观,都是相当不错的。具体美景,恕在下词穷,不能恰当描述,请各位自己看下面的图片了解。



从美丽的山缝中出来,接着要征服的是八角寨的最高峰,具体叫啥名字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知道爬上的过程相当的辛苦,沿途几乎没什么心思看风景,只想着集中更多的力气来登上山顶。尽管早已经大汗淋漓,但真正到达山顶的那一刻,忽然间会有一种胜利的感觉。这是广西和家乡湖南交接之地,有好事者还特别在此处树立了一个小小的牌子,说是“一脚跨两省”,不过,据山顶的人讲,从另一条道下去,便是进入湖南境内了。其实就心里边来说,我是极想从那条道走的,一来是不用走回头路,二来可以进入到家乡湖南,漂泊在外的人,对于家乡总会有种天然的依恋心情,但我终究没有从那边走。在这家乡与异乡的边界,远眺莨山的风景,我忽然有种难以言说的心情。

山顶的风光确实不错,不论是哪个行政区划的景色都能尽收眼底,除了因为天气的灰蒙蒙而影响视野,丹霞地貌应该是很能让人激动的了,确实,我们的心情是激动的,不只是因为看到了所谓的“丹霞之魂”的景色,而且因为一种有关于大山的征服,或许不只是征服大山,更可以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想像,而这些想像,对于在传统的语境范围之内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也可能有相当的作用力。


然后我们下山,沿着一条已经走过却依然匆匆的路,偶尔还能见到一二爬行动物伴随左右,它们在路边的草丛中迅速地出没,只留的嗖嗖的余响,很少能见其完整的身影,让人偶有惊喜偶有惧怕。到半山腰,也就是八号景点的位置,我们没有再走回头路,而是直接沿着下山的近道前进,还真是近道,比之上山的时间,似乎很快就到达了山下,而一路走来,清凉的山风拂面,也让疲劳消除了不少。

最后,还想要特别提一下的是摩的司机。从梅溪乡到八角寨基本上是山路,相对比较狭窄,且弯弯拐拐特别多,大车比较难通行,而且我们去的时候,除非包车,否则就只有摩的一种选择,所以我和同学就坐了摩的,当时说好了是包往访与门票,摩的司机几乎是信誓旦旦,差一点就要拍着胸脯说明天一定会来接你们,而社会经验并不是很足的我们也就相信了山里人的纯朴,可谁知道回来的时候打电话给摩的司机,结果是变成了可以来接我们,但要另外收钱!说昨天并没有收回来的车费,另外一摩的干脆说这会儿在资源县城,叫我们再等他四五个小时,真会忽悠人!原本游玩的愉悦心情顿时被破坏不少,而更令人气愤的是,停车场的小贩告诉我们八角寨下午5点半之后是不收门票的,我们是6点半才到,怪不得都没有见着半个查门票的人,又被他们骗了!在这样一个精神失落,诚信普遍缺失的社会中,碰上这样的遭遇我们也无可奈何,只能是在这里提醒有意去八角寨玩的散客朋友,千万不要相信那些摩的司机的鬼话。

报业媒体数字化新运作

广东的报业在国内是响当当的,作为国内报业巨头的深圳报业集团,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四届深圳文博会上,携东道主的地利优势,也是重力参展。不仅有一般的形象展示、产品宣传,还使出了一些“特别的手段”,譬如把移动网络直播车搬到现场,让参观者直接感受到其网络媒体对突发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也充分彰显其多元化媒体的特点。

在所展示的产品中,“报业都市通”系统平台特别引人注目。这是深圳报业集团报捷呼叫服务中心推出的一项全新的商业服务模式,也可谓是一项结合了语音呼叫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操作。作为都市报,其目标受众主要还是在本地,因而刊登本地商品信息 往往是其最重要的广告来源之一,以往,报社最惯常的做法是出卖报纸的版面,通过在纸质上印刷的广告来告知读者相应的商品信息。而通过这个“报业都市通”的平台,则实现了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三种媒介的相互融合。使用时,用户只要将一个比纽扣略大的“都市通卡”轻轻往自助服务终端机感应区一靠,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各类别的打折信息,以及各种服务项目,您还可通过手机接入,以短信形式获取相关服务。不仅汇聚和发布各类商家的基本信息、优惠信息,实现商品优惠券快速、精准、高效投放,同时也是联合各类城市商户,实现为商户快速发卡,消费者集中、便携持有的一个通道。简而言之,“报业都市通”集纳了各商家发出的为市民提供日常消费优惠的会员卡功能于一体。可以说,是依托其媒体平台优势,和以往平面广告业务中积累起来的客户与受众资源,立足本地商业环境,将搜集服务、打包服务和营销服务整合实现的一种商业运作。因为“一卡在手,全城通用”,消费者省去了众多VIP卡的携带烦恼;因为手机、电话呼叫等途径精准获取的用户反馈,商家的营销活动目标群体更明确,促销效果更好;因为新技术的整合运用,报业媒体也实现了资源的更有效利用,拓展了一个新的盈利的渠道。

##CONTINUE##

其实不光“都市通”,从现场发放的宣传品来看,借助报捷呼叫服务中心,深圳报业集团还推出了其他的电子商务平台,如“报业便利购立体营销平台”,充分发挥 集团旗下各大媒体的宣传优势,以组织季节性商品的团购为切入点,通过电话与网络两种途径,汇集消费者购物需求信息,为商家提供及时、精准的市场分析材料, 为消费者提供优惠商品信息及优惠购物渠道。此举可谓是和“都市通”在运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媒介军师”喻国明曾撰文指出,技术的进步消融了各种介质的市场壁垒,也对内容和渠道两方面起到了双向消解的作用,未来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整合力,通过整合把产业价值链所需要的所有价值要素有效地整合成能够体现出一种独特文化魅力的文化生产与营销的富有个性的模式。“报业都市通”、“报业便利购”的出现与运营,充分体现了深圳报业集团的这种整合力,而且,不仅是生产出为公众提供一条条信息服务的产品,还昭示了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引领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由凤凰卫视的形象宣传片想到团队协作

年初的时候,工作之余常常看电视,也慢慢地开始喜欢上凤凰卫视与凤凰资讯台。喜欢它们的理由,我想,最主要的是可以感受到一种与国内众多电视台不一样的媒介立场和语言,当然,也能了解到一些在国内媒体上无法获知的消息。不过,这会儿说到凤凰,并非是想说它的媒体属性(尽管这阵子我确实对与媒体及传播有关的东西越来越有兴趣),而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在其之中出现一次的台标的组合过程,换句话,也许可以说是电视台自个儿的宣传短片。

其实每个电视台都有台标,而且每隔一段时间也都会结合动画与声响等的多媒体手段将其展示出来,许多电视台的不仅花样很多,还往往别出心裁,比起凤凰台来可谓酷炫得多,确实,一个每天都需要反复播放很多次的小片,制作的时候需要很花一番心思。然而凤凰台的这个动画却是从内涵的角度触动了我。画面一开始是无数水滴的出现,接着水滴开始向心运动,慢慢地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星云一样的盘,随后逐渐清晰,由模糊混沌演变成精美的一上一下两只精美的凤凰的抽象图。在我的理解中,这展示的正是一个良好的团队围绕着一个大的目标或说中心点,凝聚起来、不懈探索,共同缔造一项事业的过程。尽管现在凤凰台的台标宣传片已经换成了两只凤凰飞到一块,或许这是基于为观众创造新鲜的观赏体验而做,但在我心里边,还是更喜欢那个水滴的创意。

##CONTINUE##

坦白地讲,我对管理的事情有些一窍不通,更仿佛由于天性的关系而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的能力,很多时候做事是在随性而为,缺乏计划。曾经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作为之中的一个参与者,也幻想过凝聚几个人组成核心的团队,继而大家在坦诚的基础上,通过分工合作,同心协力地把事情办好。记得当时我好一阵子为这点想法而激动,甚至还信心满满,不知疲倦地去向欲发动的对象宣讲,可惜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虽不能说是彻底的失败,至少是收效甚微。这件事情很长时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实在地说,也曾极大地打击了我好不容易才有的勇气与信心(我自认天生是个有些悲观情绪的人),以致于后来的事情也并没有实现什么突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却又对这一次的经历抱以感激,至少它让我在简单体验的基础上生发了很多反思的可能。的确,我当时的想法是过于单纯和天真了,且不说什么专业的管理学的角度,哪怕对如何去凝聚一些人来做事,对其中可能涉及的利益关系都缺乏了解,甚至对最基本的人的认识我都太过浅薄,所以,做不起来该属必然。

去年看《狼图腾》的时候,为其中所描述的关于狼的团队深深震撼。在狼的世界里,团队利益永远高于一切,除非形只影单,它们总是团结在狼王的周围,保持着团队作战的阵势,同心协力地去战斗,为了团队,不惜牺牲个体,而每逢战斗,头狼始终冲杀在最前线。说这些,我并无东施效颦般重复某种或许时兴的说辞的意思,而只是想表达出的我真切感受。向来独来独往的我,在某些真实的经历中,却也对团队的力量开始有了一些真切的认识和向往。这里面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仔细琢磨和认真学习的东西。

电脑生活(Change my life)

这几年,电脑似乎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朋友,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脑之前度过的,那么,今天就来讲讲与电脑有关的一些故事。

2003年5月17日,我正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也就开始了另一种方式的生活。当时在桂林师专代课,挣了几块钱,又打着为了学习的幌子,从父母那里拉到赞助,便邀集师兄、室友等四五人,欣然前往王城电脑城,耗了一下午,把它搬回了宿舍。不过一开始它的脾气可大,当晚就罢了上网的工,几个人捣鼓来折腾去,愣还是“找不到服务器”,把穷学生好容易盼来的置机那点可能的喜悦全给郁闷掉。次日联系经销商,推定PCI插槽的缘故,换掉主板,搞掂。可这还不算完,因为蓝屏的问题,半个月的时间里,本人扛着机箱去到售后部门不下三次,跑来跑去的确很辛苦,心情也颇不爽,还吵吵嚷嚷好几回说要退货,直到查出是由于内存的关系,换掉之后不再蓝屏。不过,趁这样的机会偶也偷了点师,把电脑硬件的东东基本上弄明白了,要知道,决定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封在机箱里头的究竟该有些啥东西,它们都长啥样,有嘛用。自那以后,除了换过一台显示器和光驱在被拆去给别人装机时弄坏之外,其它一切基本正常。

当然,除了被折腾的事,这几年的时间里总还有很多类似讲得出来,或者博人一笑的事,不过,它们并非我今日想要表达的重点。我最想说的,或者准备说的是电脑带给我的变化。一开始只是视若学习、娱乐的工具,不曾预料到它会是我今日混饭不可或缺的所谓资本。

##CONTINUE##

读高中起就有点夜猫子的苗头了,热衷于卧谈会,还好几次被查寝的老师抓(记得最深刻的一回就是全寝室讨论红烧肉到兴头上,听到了政教处老师在门外对我们咆哮,完了还拿起个转头机,向班主任告状,搞得我们第二天够惨)。到了大学,每晚11点雷打不动是要熄灯的,尽管没有查寝,却明令禁止点蜡烛,而且有人查,黑灯瞎火之下实在搞不了什么事,我只好再次做个卧谈会的积极分子,不过时间毕竟有限。及至读研,终于无人查寝、不会熄灯了,再有了电脑,顺理成章地成了个大大的夜猫子,每晚几乎熬到不能再熬,这样一来,再加上辐射的影响,除了每天的熊猫眼,脸皮也是直接的受害者——原本还算光滑的机会顿时疙瘩丛生,一个接一个的冒,到现在都还没有停。真的,这四年来,我似乎极少晚上十二点半之前睡觉,不是敲敲键盘,就是点点鼠标。

每日的捣鼓似乎还真长了点“本事”,软硬件方面都晓得了些皮毛。终于有一天某人的机子不听话,叫我去帮忙看看;某人想买台新机子,叫我去给些意见,可笑的是,这些我居然都还好意思去,根本没管自己当时不过和他们一样,是颗电脑白菜。有了第一回就有第二回,慢慢的师弟师妹们也开始找上我,先是帮买回来,然后我几乎就成了他们专门的售后服务人员,一有问题电话就打过来了,我仍然也大言不惭地去捣鼓,冒充个里手。怪不得这年头的一切那么让人不放心,实在滥竽充数、招摇撞骗的人多得很。

现在越来越觉得我其实不是个可以擅长技术的人。实在搞不清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读研期间捣鼓的方向,不过那个时候的我的确很无知,不了解自己,很容易受各种蛊惑。于是,尽管在电脑方面是颗大白菜,却还是决定朝这个方向努力。毕业论文也是做的这些东西,还为此而勉强弄了个所谓的学习网站出来,只是技术层次特别低,马马虎虎把个学位混了来。

也许就是因为读书弄电脑的这点烂经历。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即被老板招呼着在负责信息技术服务工作的部门干活,据说这部门之前已换了好几拨人,我去时唯一干活的L也是早我两三个月才去的。因为技术方面只懂皮毛,一开始便没有奢望自己能在那方面做些什么。于是先做做网站内容的更新,写写报道,整理整理图片之类。不久来了个培训班,不愿再只是胡乱堆些文字上去,便也想学人家的做个专题,就装模作样地弄起来,孰知发给老板,一句话便批了回来,好几天的辛苦白费。后来又有了精品课程,便和同事一起做网页,待到评审,还没能做得完整,而该死的服务器和网络还故障频出,为保正常,只好把它当个宝,两个人轮流每日每夜地守。再后来要筹建新思考·兴华科学教育网了,有很多规划及组织的工作需要做,我便渐渐地脱离技术,干些别的活,到今日的话基本上把原来会的那点东西也丢了去,成为彻底的技术白痴。不过,经历筹备期的摸索,前期运行的彷徨,后来,兴华科学教育网的工作几乎占据了我时间和思维的95%。

尽管我向来抱定盲目的乐观主义态度,总以为车到山前必有路,一切事情顺其自然发展的好,没怎么什么规划,只庸庸碌碌地混,没怎么想将来会干什么,但几年前,哪怕偶尔的那么一点思考,也实在不曾盘算到会成为今天的状态。人生真的有很多东西会是始料不及的。

几年过去,目前的一种状态反而促使我去考虑些将来的事情,毕竟顺其自然太被动,主动的筹划和把握方会使视线更加清楚。我需要找寻到那么一条真正适合我,而我又干得来的路子,不过,经过前面的一番折腾,我想这路子是不会和电脑或网络离得开了,我已然患上网瘾,而且“病入膏肓”。

十五的月亮(组图)

2008年的中秋节,邀上某同学,两个老光棍钻进了大山深处。离开几乎所有城市中的浮华,也就基本上没有了各种喧嚣的诱惑与欲望,于是就产生一种完整的赏月的念头。
一张小方桌、几个小木凳,再泡一壶清茶,切开月饼,听着稻田里昆虫的鸣叫,山泉潺潺流过,看着月亮慢慢地爬上头顶,静静地照出山的轮廓。

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



(点击可看大图,俺拍的更多月亮的图片请点击此处进入Picasa相册查看)

新博客开张,欢迎访问

    距离第一回开博,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陆陆续续地写下来,到现在也不过两百多篇东东。由此计算,大部分时间里博客是长满荒草的,没有去伺弄,有时候是因为没空,有时候是因为没心情。

       今年以来,一直有种把博客好好伺弄一下的想法,也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一点的放博客的地方,对于此前放置的新浪,经常问题不断,颇有些不满意,不过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有点个性化的东西,新浪博客规定得死死的,基本上只能捡现成,没有动的余地,而且类似“相关文章”、“推荐文章”这样的信息,链接出来的常常有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所以,此前也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整理和优化,更多情况下是无可奈何。前不久,一同事找到我,想叫我协助他弄社里的两个博客,这一下又再次激起了我对博客的热情,故而这几天里一直在琢磨这件事。

一琢磨,果然还发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很多伺弄博客的功夫、技巧,忽然间也想自己试试看了。前几天使用googlegmail的时候,偶然间点了一下blogger,进去之后发现不只是后台能查看,blogger的前台也可以查看了,暂时没有再被GFW(希望不只是奥运期间的开放),一时间有点兴奋,也正应了想再找个好的BSP放博客的愿望。于是,赶紧倒饬起来,到今天,终于可以马马虎虎先开个张了。不过目前不论界面还是功能模块都还比较简单,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也许这样也可以激发我再多学点htmljsp之类的知识。

当然,兄弟我往后再各方面都会努力的了,尤其是在内容方面会多耕耘,尽量争取言之有物,而不只是些有病无病的呻吟。也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多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