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开博三年

三年前的今晚,我把开博当作一份圣诞礼物送给了自己。三年来,尽管因为时间与心情的不一而时有荒草,但好歹是弄了个三年,多多少少做了一些耕耘工作。

开博之初,只是单纯地有种表达心情的冲动,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对博客的认识停留在网络日记本的状态,所发的博文大多是属于叽叽歪歪有病无病呻吟的类型,到今年,终于在内容方面有了一点转型,也开始试图学着使用一种切实的说话方式。

如今,对于博客的看法与三年前已经有很大的不一样。也许这主要是缘于我做兴华教育网工作之故。我们的网站上也开设了博客系统,作为运营者,心里面是朝着网络教研方面想的,希望博客能够成为老师们专业成长的平台,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多一些专业性的研讨内容,而非单纯的心情日记。也许正是这种工作方面的目标改变了我对博客的认识,特别是从网站上看到某些老师的一些变化,更深地触动了我,进而也使得我自己博客上内容与表述方式发生变化。

##CONTINUE##

今年,曾经决定很好的地伺弄一下博客,并在blogger上开了一个,还特别希望自己能说些专业一点的话,以一种观察者洞察的方式。可惜终究脑袋里没货,写出来的文字不仅少,而且认识也是十分的幼稚,但老实说,我并没有为此而沮丧,而是暗地里为自己鼓劲,期待着总有一点自己的思想与表达都能够变得成熟。呵呵,这一点可谓是我近来有关于博客的私心,如今说出来,希望没有贻笑大方。

对出版社的博客做点帮衬工作,可以说是又增加了一些我对博客的认识。这里边包含有技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就技术来说主要是有关seo的一些东西,当年做网站,对于seo几乎是一窍不通,甚至不知道还需要做这种类型的工作,为了提高博客流量,对博客的一些工作从前台到后台进行一些修改完善,于是就去琢磨了很多相关的东西,也就了解到什么是seoseo的某些技巧。至于内容的话,还得感谢段哥才行,在打磨一些内容时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指点,才会找到一些改进和提高的方向。我自我感觉对网络资源编辑的认识有所提高,譬如标题的制作与某些内文的挑选,慢慢改掉一些原来太过学术化的操作方式,而更多考虑网络媒体的特性与眼球偏好。有些东西真的只有在真实的操作中,方能获得最真实和深刻的认识。

对于此后博客的伺弄,也许今天敢说的只是会不断地坚持下去,当然也希望这种坚持带给自己的不只是一份记录,还有些实质性的成长的东西。

唐力教授的50年教育人生

对于我国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来说,唐力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不仅毕生与化学结缘,培养了无数学子,而且连续20年从事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学实验研究,并以其坚持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巨,至今为化学教育界所罕见,给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82008,唐力教授献身教育已经整整50年。这50年间,他用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书写了一段奋斗的传奇。今天,在我们纪念他这50年非凡成就之际,我们有必要拂去历史的轻烟薄雾,回望这位在教育的道路上走了半个世纪的长者,虔诚跋涉的足迹。

 ##CONTINUE##

求学

唐力教授出生于山河破碎的年月,和当年每一位志存高远的湖湘学子一样,他在求学路上也是历尽艰辛。那时候的湖南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战火中艰难读完小学与高中之后,他步行140多公里,报考益阳师范学校。1954年,新中国始设的高考,犹如久旱之后降甘霖,点亮了他心中的希望,他毅然克服重重困难,继续为求学而奔走,只身一人来到离家600多公里外的桂林,就读于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前身)化学教育本科专业,成为学校第一届本科生,广西师范学院当时只有化学、数学、中文3个专业招收本科生,考取难度显而易见。1958年,由于学习成绩与政治表现均特别优异,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留校任教,在那个时代,要做到这些实属不易。

生命不息,求学不止。1982年,为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在身为大学教师20余年之后,他又远赴苏州大学进修“高等无机”,重新做起了学生。而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刚开始为国内教育工作者关注时,他以花甲的高龄做了一回“潮人”。1995年,唐教授自掏腰包三万余元先后购买了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自学起许多小他二三十岁的人当时都望而生畏的计算机操作,不仅熟练地掌握了五笔打字,还熟悉了操作系统,文字、图表、图形处理软件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此后的教学、讲学他都用电脑来做演示,资料查阅、论文撰写等研究工作也都放到电脑和网络上来进行。

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一直贯穿着唐力教授的人生旅程。而求知路上的不畏艰辛,不懈进取,也为他教学、科研方面的成功造就了深厚的基础。

 

教学

作为一位教育改革事业的先锋者,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看待教学,不落窠臼,勇于探索,力求给予学生独到的教育,不仅以知识育人,也用他的精神感动、感染人。

50年前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刻起,唐教授就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的教学犹如一股清泉,为每一位学子的心田带来持久的滋润。为此,他对教学工作总是加倍地付出努力。每一堂课前他都会认真做好备课工作,那些教科书中密密麻麻的红字符便是最好的证明。他的课堂绝非照本宣科、自己滔滔不绝讲授的枯燥乏味的独角戏,他喜欢联系实际,将一些深奥的理论进行解构,然后犹如剥洋葱一般地层层启发,深入浅出地做解析,然而,他讲课又言简意赅,从不说无关之词,同时,很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课堂中研讨气氛的构建,每讲完一个重点内容,都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和提问的机会。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是他在教学中非常看重的,他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深入思考,一位学生曾这样描述:“唐力老师讲课的进度比较快,在上课前,如果不进行充分的预习,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的;每上完一堂课,他都会给我们留下作业,这些作业也必须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进行深入地思考之后才能很好地完成。”他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科研设计与教学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做,但并非不闻不问,而是默默地关注着整个研究与实践过程的进展,关注着学生们的学习与成长,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引、指导,借着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他为学生们创造了大量深入教学一线的机会,而学生们到中学做教学实践,他也是一遍一遍地跑,一堂一堂的听课。他还密切关注学科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趋势,力求为教学活动多输送些新鲜空气,以七旬高龄还为研究生开设的新课程——化学建模,便很好地反映出这种求新求变的思维,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他视教学过程为探究过程,以小课题研究任务的形式,组织学生在动手、动脑,真实的探究学习体验基础上,完成课程的学习。

在唐力教授的殷切指导下,学生们获得了系统的化学教育研究、实践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一位学生曾感慨地说:“在桂林得到唐老师您热心的关怀和指导,不但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同时也对我的思维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我终生不忘。”2002级一位学生在其毕业论文的致谢中说道“唐老师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化学教学研究的精神,极大地震撼着我,他是我人生路上永远的楷模。”

于教育领域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与奉献,唐力教授早已经是桃李满天下。

 

科研

1958年本科毕业之后,唐力教授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政治素质而留校任教。一年之后,在承担系里两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单位安排,他开始协助当时的王副院长从事科研方面的组织管理工作,并在学报任职。工作繁多,难免忙忙碌碌,精力的耗费可想而知,但他仍坚持提高自己的知识与学养,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并在学报与全国性各杂志中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即便在灰色的文革岁月,他被下放到工厂,但还顶着重重压力,穿梭于艰难困苦中,尽可能地做一些科研工作。

1982年,改革与思想解放的社会气氛日浓。这一年,唐力教授获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启发,在其教授的《无机化学》课“过渡元素”一章中,尝试着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显著的教学效果不仅出人意料,也极大地激发了他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由此他一发不可收拾,乃至将研究方向从做了20多年的无机化学转向大学老师普遍不热心的教育教学。而就在进入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伊始,他还幸运地得到了一些领导与知名人士的支持,二十多年后,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唐教授坦言这些鼓励与支持成为了他当时坚持教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的源泉。

“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学实验研究”是唐力教授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近30年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件大事。

“程序启发教学”思想的由来,首先要得益于他爱书、爱逛书店的习惯。在苏州大学进修期间,他有一次出差到上海,在外文书店,一本《Molecular Symmetry and Group Theory》的书吸引了他,尽管当时他并不了解“群论”,但该书中体现出来的一步一个台阶,通过不断自我反馈和矫正来实现学习的程序教学理论特色,让已经思考化学教学改革很久的他深受启迪。这一次的新收获,结合他此前所作的一些思考、探索,以及中国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酝酿出了一套系统改革中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思路,将程序化与启发式相融合,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启发学习动机和心理要求,再以实验为基础,有程序地引导学生进行“双基”的学习,“小步子、勤反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根据这条新思路,唐教授与同伴夜以继日地进行相关文献研究,系统性地进行各方面情况科学分析、研究假设的界定与研究方案设计,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学实验研究”的系统性思路。1983年秋,在前期扎实研究和成功的微型实验基础上,单点实验、多点实验、扩大实验、推广应用性实验等分步前进、规模由小到大的实验陆续开展,十多年下来,先后有国内20多个省(市)、近400所中学申请参加实验,与此同时,他主持开发出的初中、高中4个年级程序启发教材与学习辅导材料,也在各实验学校得以广泛使用,千余名中学化学教师受到“程序启发教材教法”的培训,大大小小的“程序启发教学”研讨会开遍全国,对我国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程序启发教学20年扎实研究的厚实积累,也孕育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项目研究期间,唐教授在《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美国)、《教育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程序启发教学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相关研究专著3部,其中《化学教育测量》(1989)被同行认为填补了国内学科教育测量的空白;《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学》(1994)被学术界认为“不仅是对中国教学思想一大贡献,同时也是对世界教学理论一大贡献。”他的项目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广西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3)、广西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等奖项的肯定。

而在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研究与教学方面,唐力教授的成就也令人瞩目,被誉为我国化学教学论资深专家。对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他也是及时跟进、研究,他既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也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参加教研活动,与老师们面对面交流。唐教授一直笔耕不辍,近年陆续出版《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学教程》(1997)、《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2001)、《化学教育研究方法论》(2004)等较有影响力的著作,其中《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还获得了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另外,在《课程·教材·教法》、《化学教学》等期刊上陆续发表的近40篇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和赴全国各地所作的访学、讲座,也使他的研究成果与声誉广播。

 

生活

人们都说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必定会有一双默默奉献的“双手”。对唐力教授来说,这一“双手”便是他那体贴的妻子——邓玉兰老师。

邓老师曾任桂林市三中校长,自己的公务本已极繁忙,但她非常体贴和理解丈夫,在百忙之中自己毅然包揽了一切家务和子女的教育,为的是使丈夫不为琐事所拌,专心做研究。在谈到这50年教育生涯所取得的成就时,唐力教授深有感触地表示,正因为有这样的妻子,这样和睦的家庭,他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得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妻子是她成功路上举足轻重的帮手。

从青春到垂髫,夫妻二人已经相濡以沫,携手走过近五十个年头,如今更是谁也离不开谁,而对唐教授仍在继续坚持着的研究工作,邓老师也仍在背后继续支持着。

   

余热

奉献了50年,唐力教授仍不嫌累,还在继续为教育工作忙碌着。

虽已七十有四,但老当益壮的他始终保有着一颗奉献的心。退休之后,根据学院的需要,他多次接受返聘,依旧承担了《化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及研究生的指导工作,2003年甚至还开创了一门新课程——《化学建模》,并编写了长达两百多页的讲义。直至2004年底,他方才退离教学一线。不过,这一年他又接受学校和学院的邀请,担任教学督导工作。他每周都坚持听2位老师4节以上的课,并在课后与授课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真诚地表明自己的听课感受、提出建议,而每听完一次课,他都要写篇“听课感言”,两年时间下来,听过了化学化工学院绝大部分教师的课,也写了7万多字的“听课感言”;他还应学校的要求,将当代教学理念与学院实际结合起来,写出了约2万字的“大学教学新视角”讲义,并和全院教师进行对话式讨论,这些工作对学院教学水平,特别是一些新老师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古稀之后的生活,唐教授不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是依然沉醉在教育研究工作中。对于新课程背景下中考、高考化学试题的评析是他目前的兴趣所在,为此,他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从网络上搜索、下载各地的考试题目,仔细地比较、分析,再写出报告。

做了一辈子老师,也爱了学生一辈子。到老,他将多年辛苦研究所获得的奖励及出版稿酬,共计5万元捐赠给化学化工学院,设立学院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结语

在教育领域奋斗了50年,唐力教授把所有的青春与智慧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这份教书育人的事业。回望他50年的辉煌成就,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兴趣、信念、研究、践行。因为有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虔诚热爱,才有了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浓厚兴趣与执着信念,才会毅然几十年如一日,对教学改革进行严谨笃实的深入研究,才会不惧一切困难,积极践行自己的想法,并将书斋里的理论思考落实到真实、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而实现他始终怀揣于心的育人理想。

而唐力教授自己觉得这50年的艰苦努力,是一次对自己的磨练,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其中虽历尽艰辛,但所获得的经验与自信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甚至堪称无价之宝。

50年的教育人生,若非亲历者,也许很难完全体会到个中滋味,很难想象出那需要怎样的坚持与信念。但50年的风雨走过之后,唐力教授仍以行者的姿态,执着地奋斗着。

 

附:

唐力教授简介:

唐力,男,193411月出生,湖南宁乡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我国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资深专家。1958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前身)化学教育专业本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校任教,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教授本科生的无机化学、化学原理、化学教学测量,研究生的现代化学教学论、化学实验技术与试验设计、化学教育研究方法、化学建模等课程。1988年领头申报“学科教育”(后整合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点并获得成功,成为广西师大首批学科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历任中南地区高师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化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会委员,广西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西考试院研究员,广西师大学科中心副主任、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广西师大杂志社《中学生理科月刊》副主编。

唐力教授先后承担自治区、国家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国家学位委员会教育硕士课题共5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广西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3)、广西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广西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研究项目一等奖(1987)等奖项,其中“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学”实验研究成果曾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近400所学校推广,为我国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在《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美国)、《教育研究》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70余篇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出版教育研究专著6部,其中《现代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获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此外,唐力教授还曾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二等奖(1997),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入选《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词典》、《八桂英才谱》。 

唐力老师从教50周年

这几天都泡在化学系,参加首届化学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毕业3年了,好像还是头一次回来连续几天参加这种学术研讨活动。

除开一系列的报告、研讨等学术活动,这一次的论坛,还有一个主题是纪念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建设20周年和唐力教授从教50周年。那么,今天在这里想说说的,也主要是唐力老师。

任何一件事情做了50年,都可谓不易,何况唐老师的这一路,是从那样的一个年代走来。我在为唐老师的纪念画册撰写文稿时说:“50年的教育人生,若非亲历者,也许很难完全体会到个中滋味,很难想象出那需要怎样的坚持与信念。”从1983~2003,“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学”实验研究,寒来暑往一做就是20年,涉及到20多个省市的近400所学校。一种教学模式的实验能够推广到这样的程度,真的称得上罕见,尤其是放到现今这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之下,更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单凭这一点,唐老师就足以获得大家的尊敬。

##CONTINUE##

很遗憾我没有能赶得上他最风风火火的年月,当我来到桂林念书之时,他已退休好些年,程序启发教学的实验也已接近尾声,特别是在当时刚刚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喧嚣中,逐渐被湮没。所以,我们对于程序启发教学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窥豹一斑的程度。不过幸运的是唐老师还是我们的任课老师,给我们上《化学建模》和《化学教育研究方法》两门课,我们也就得以有机会和这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长者近距离地接触,并聆听他的教诲。

作为一个50年代的大学生,一个从苦难的年月中奋斗出来的湖湘学子,唐老师身上分明透着那辈人的认真与耿直,以及湖南人那种敢想、敢干又执拗的劲儿。即便已经年届七十,在给我们这些小萝卜头上课的时候,也都是极认真。认真地备课,每一次都是用PPT课件来展示,而且还自编了几百页的讲义;认真地上课,每一次都是早早地来,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还耐心地回答我们的提问;认真地批改作业,我们交上去的课程论文,从观点到表达,他都耐心地批改和指正,那白纸上批注的红字,每一个都呈锯齿状,都是他用有些颤抖的手写下的,每次看到这些批改,我都感动不已。昨天与特意从河南赶过来的师兄交流,他告诉我一件往事,当年在柳州做教学实践指导的时候,柳州方面帮他们报销了153块钱住宿费,回到桂林,唐老师为这事教育了他们近2个小时,还叫他们到柳州去把钱还给人家。

而令我深感钦佩的,还有唐老师对新事物的接纳态度。据说从60岁左右开始,他的办公很多就是放在电脑上来进行了,以60岁的年龄开始学习五笔打字、文档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等这些计算机方面的操作,上课、讲学的时候基本上是随身携带着笔记本电脑;再后来就是网络,电子邮件使用得非常频繁,甚至还有MSN号,常在网上与在广州的儿子、孙子语音。尽管他自身已经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的创立者,20年的研究与实践也已经能算得上是轰轰烈烈,但面对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他没有表现出一般老年人常有的保守态度,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的更新教育思想与观念,还曾经带着我们几个同学一起来做探究活动,仔细打磨一些科学探究的案例。

这一次做纪念画册,我因为要弄其中的文本内容,也就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他老人家,更发觉了他这70多年人生道路的成就与不易。所以,在纪念画册的最后,我做了这样的概况“回望他50年的辉煌成就,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兴趣、信念、研究、践行。因为有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虔诚热爱,才有了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浓厚兴趣与执着信念,才会毅然几十年如一日,对教学改革进行严谨笃实的深入研究,才会不惧一切困难,积极践行自己的想法,并将书斋里的理论思考落实到真实、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而实现他始终怀揣于心的育人理想。”

最后再说说这次纪念会吧。所谓的纪念会,其实只不过是夹杂在研讨论坛中的一个不足半小时的简单仪式而已,与想象中的情景相去甚远,和他老人家在过去50年中付出的种种努力比较起来,实在显得寒碜了些。然而,即便简单如此,筹备时候都还传出了一些不好的消息,不禁更让人有种心酸的感觉。一次纪念会,实在不应该承载那么多复杂的幕后,面对一位前辈长者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应该是一种崇敬的心情。也许是又一次“理想主义的毛病”发作,所以,我只是单纯的抱着对唐老师的敬仰去参加,只是单纯的希望这样能给他老人家,带去一点点心灵的安慰。

《芝加哥》揭示永恒不变的规则是什么

不久前看了《芝加哥》,一部根据百老汇经典戏剧改编的歌舞片,看完很有感触。

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真实的芝加哥城,我单知其“犯罪之都”的名声。也许正是缘于犯罪层出不穷这个大环境做背景,影片便直白式地表达了彼时彼地人们对鲜血几近狂热的追逐。命案发生的那一刻,也就是媒体与公众对之疯狂的开始,而且,大家最感兴趣的,永远是最新鲜的血液,这一点,在影片中对露茜的审判会结束部分,表现得尤其深刻。也许,这即是一种讽喻,想想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视线与热情往往也是朝夕不一,迷失在对所谓的社会热门的随波追逐里。

而整个影片故事发展的线索,当然与犯罪不会脱离干系,基本上是围绕凶杀、审判、辩护而展开,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与魅惑十足的爵士乐歌舞表演穿插表现中,揭示了法律界、演艺界的诸多潜规则,以及当时背景下的社会道德精神状态。之中出现的主要社会元素有爵士乐、监狱、媒体、刑场、法庭、剧院、名誉、金钱、凶杀、阴谋、爱情、背叛等等,情节与人物关系方面也不是特别复杂。角色以女性为主,主角即是两位犯了凶杀案的女囚,还有贪婪、霸道的女监狱长、女记者及更多的女囚犯,也许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影片是一部女性电影,甚至在个别场景(譬如6位女囚狱中探戈表演的那一段,女人为什么要杀人,是因为男人的欺骗、暴力、挑衅、侮辱、背叛)还夹杂一些女权主义的情绪。而之中两位主要的男性角色——律师比利与丈夫艾莫士,一个游戏于名利社会之间,精于操控,游刃有余,在他的手上没有一位女囚犯被判杀人罪名成立;另一个则是忠厚迟钝的小人物,他善良且有爱,在充斥了谎言、背叛、虚伪的浮华世界边缘可谓异端,所以,他的诸多努力注定是无效的结果。

##CONTINUE##

金钱、名誉是那个浮华世界中的核心价值。巨星是假的,言辞是假的,怀孕是假的,家庭背景是假的,日记是假的……出现在面对公众的台前的一切,几乎都是一场用心设计过的演出秀,而这些行动最原始的目的无外乎名利。当我们了解了“只有利益是永恒的”这道法则之后,对于影片的许多出常人意料的剧情,便可以有相对容易的理解。譬如两位女主角之间的关系。威尔玛当红之时,露茜满是羡慕地观看她的表演,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成为爵士巨星,甚至为此目的而不惜红杏出墙,连床上亲热的时候也要情夫一边叫她大明星一边用力;在监狱之初,露茜也是极力讨好威尔玛,但威尔玛却对其恶语相向;当律师比利觉得从包装露茜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5000元),而开始热衷于担任露茜的辩护人后,二人对待对方的态度,随着各自在报纸版面上曝光度的此起彼伏而发生变化,这回轮到威尔玛来讨好露茜,极力邀其成立二人组合,不过此时尖酸刻薄的换成了受关注度更高的露茜,最终,金钱利益轻而易举地说服了原本仇视的二人,我们方在影片最后,看到了两个人舞台上的携手,在强劲的爵士乐伴奏下,她们端着两把亮闪闪的道具枪,用舞蹈动作欢快地诠释杀人的情景,而台下的观众亦是从“手沾鲜血的美艳杀手”的表演中,得到了快感,反响极其热烈,那场面让精于世故的律师比利都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摇了摇头,而影片籍此,也再一次展示了道德、精神在金钱、名誉面前的软弱无能。如若我们再广泛一点地来看,又有几个剧中人物不是受名利的左右,成为争名逐利的工具?所以,只有利益是永恒的,利益可以使人放弃一切道德、情感方面的东西。于是,除了丈夫艾莫士帮妻子顶替罪名,不惜倾家荡产为妻打官司,在别人都离露茜而去之后仍然等待着与妻子一同回家,这一些情节之外,可以说,从影片中其他剧情或者人物的身上,几乎找不到任何的温情。

作为传媒行业的从业者,片中媒体的表现也是我关注的内容。彼时信息交流技术手段尚不发达,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广播与纸媒,而且信息的时空阻隔也相当严重,所以,律师比利才能翻云覆雨,一夜之间把几乎没上台表演过的露茜包装为爵士乐的super star,引发整个芝加哥对那位手沾鲜血的“爵士巨星”近乎疯狂的追逐,这一点,在今天媒体空前发达,信息传播手段空前丰富的平坦世界中,是不可想象,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比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本领的实现,或者说整个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媒体亦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影片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提线木偶的舞台剧表演情节,即是着力表现律师比利对新闻发布会与媒体报道的把控,以及媒体的无良、无德。把持了话语权,垄断了公共信息渠道的媒体,并非抱着追寻事实真相,彰显社会良心的态度,而是追逐利益,在糖衣炮弹的攻击下,甘愿为某个私人来操纵,进而愚弄公众。这一片段无疑也是带着强烈的讽喻色彩,即使放到今天,这种对媒体的讽刺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封口费”、“公关稿”等等层出不穷的丑闻,也让媒体的公德越来越变成无德。

影片中的歌舞表演也非常精彩,可以说是本人迄今看到过的最好的爵士歌舞演出。台上的人人几乎都是尤物,特别是凯瑟琳·泽塔琼斯卖力的演出,带着一股狠劲,也充满了十足的诱惑,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奖杯看来是实至名归。而经典的百老汇舞台演出,与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镜头完美地穿插,十分流畅地讲述故事,自然地进行讽喻,这也显示了导演马歇尔及影片剪辑人员高超的技艺,让电影版的《芝加哥》与百老汇戏剧《芝加哥》一样优秀、经典。

 

天空的“笑脸”

2008121日晚6时许,在校园里边晃荡,偶一抬头,发觉弯弯的额眉月的上头,有两颗非常亮的星星,月亮正好在这两星之间,三个天体加在一起,在夜空中组成了一张非常有意思的“笑脸”,乃本人平生所未见。

心情忽的有些激动,盘算着赶紧回到屋子里头拿相机出来。而就在行动的过程中,三二好友竟也打电话过来提醒我去拍,看来面对天象奇观,尽管我们都搞不懂它背后的故事,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在仰望星空时的激动心情。

这两天也陆续在网上看到了很多有关于此的报道,这里选摘一些解释,与大家一起分享。

##CONTINUE##

    “笑脸”是月亮、金星、木星,它们齐齐汇聚在人马座。木星体积最大,但光度最暗;而月球体积最小,但光度最亮,这主要是木星距离地球较远的缘故。近日,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由西向东追赶着八大行星之王木星。1130日傍晚,金星距离木星很近,金星在木星的西南面,光度比木星亮;初三的新月在金星的西面,正追赶着金星。121日上午9时,金星已经追上了木星,两者相距最近;深夜11时,弯月追上了木星,月亮最近木星。122日凌晨零时,月亮追上了金星,并遮掩金星。当月亮从木星和金星的中间穿插会聚时,三个天体近在咫尺,便呈现出“笑脸”。另外还会发生木星、月球、金星依次排成一条直线和月掩金星的天象,非常罕见。(摘自《广州日报》)

《印象刘三姐》与文化创意产业(组图)


        前不久,陪同一位朋友游漓江阳朔,同时也去看了《印象·刘三姐》的演出。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看这个演出,但依然兴致勃勃。作为近几年开发出来的桂林旅游的新项目,这个节目似乎越来越受欢迎,去阳朔旅游的人,几乎是必看此节目。桂林这些年似乎开发了好些类似的演出项目,譬如比印象·刘三姐还要早、且有一座专门的演出剧院的《梦幻漓江》,以龙胜梯田为主题的《龙脊》,七星公园目前正在上演的带点神话色彩的《山水·盛典》。这些演出无一例外都是提取桂林的自然风景及民俗风情中吸引人的元素,配以高科技的灯光效果及演员的表演,给游人在直接观赏到桂林山水美景之外,还可以有更多元的精神体验,同时,通过这更多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也进一步丰富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业的产值。

    对于这些资源的开发,最核心的东西,我想应该是创意。就拿《印象·刘三姐》来说,尽管有张艺谋这块当下的金字招牌,但如果演出的创意本身不能吸引人,不能给人良好的观赏体验,也可能只是哄得了观众一时的情绪,不仅会招致骂声一片,也不可能这好几年来都常演不衰,甚至接二连三还有《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等好些“印象”派系的演出项目问世。同时,这种对于创意效果的赞叹,相信也是很多人在观赏完演出之后,最深刻的感受之一。
##CONTINUE##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似乎在国内(尤其是发达一些的地区)的热度越来越高,基本上国内的一些主要大城市都已经上马了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确,作为一种高智力聚集、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很适合一些地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甚至这种创意的概念也已经渗透进很多其它的行业,以致于在衡量经济水平时,出现了“创意贡献率”的指标。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发表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中的定义,创意产业是一个经济活动群组,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及知识产权以生产并分配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与服务,更可望成为一个创造财富和就业的生产系统。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创意产业的三个关键词:创意、技术、知识产权,而“创意”显然是基础,贯穿整个产业链条的核心的概念,正是一个好的、受市场欢迎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