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来说,唐力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不仅毕生与化学结缘,培养了无数学子,而且连续20年从事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学实验研究,并以其坚持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巨,至今为化学教育界所罕见,给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58到2008,唐力教授献身教育已经整整50年。这50年间,他用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书写了一段奋斗的传奇。今天,在我们纪念他这50年非凡成就之际,我们有必要拂去历史的轻烟薄雾,回望这位在教育的道路上走了半个世纪的长者,虔诚跋涉的足迹。
##CONTINUE##
求学
唐力教授出生于山河破碎的年月,和当年每一位志存高远的湖湘学子一样,他在求学路上也是历尽艰辛。那时候的湖南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战火中艰难读完小学与高中之后,他步行140多公里,报考益阳师范学校。1954年,新中国始设的高考,犹如久旱之后降甘霖,点亮了他心中的希望,他毅然克服重重困难,继续为求学而奔走,只身一人来到离家600多公里外的桂林,就读于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前身)化学教育本科专业,成为学校第一届本科生,广西师范学院当时只有化学、数学、中文3个专业招收本科生,考取难度显而易见。1958年,由于学习成绩与政治表现均特别优异,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留校任教,在那个时代,要做到这些实属不易。
生命不息,求学不止。1982年,为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在身为大学教师20余年之后,他又远赴苏州大学进修“高等无机”,重新做起了学生。而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刚开始为国内教育工作者关注时,他以花甲的高龄做了一回“潮人”。1995年,唐教授自掏腰包三万余元先后购买了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自学起许多小他二三十岁的人当时都望而生畏的计算机操作,不仅熟练地掌握了五笔打字,还熟悉了操作系统,文字、图表、图形处理软件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此后的教学、讲学他都用电脑来做演示,资料查阅、论文撰写等研究工作也都放到电脑和网络上来进行。
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一直贯穿着唐力教授的人生旅程。而求知路上的不畏艰辛,不懈进取,也为他教学、科研方面的成功造就了深厚的基础。
教学
作为一位教育改革事业的先锋者,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看待教学,不落窠臼,勇于探索,力求给予学生独到的教育,不仅以知识育人,也用他的精神感动、感染人。
从50年前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刻起,唐教授就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的教学犹如一股清泉,为每一位学子的心田带来持久的滋润。为此,他对教学工作总是加倍地付出努力。每一堂课前他都会认真做好备课工作,那些教科书中密密麻麻的红字符便是最好的证明。他的课堂绝非照本宣科、自己滔滔不绝讲授的枯燥乏味的独角戏,他喜欢联系实际,将一些深奥的理论进行解构,然后犹如剥洋葱一般地层层启发,深入浅出地做解析,然而,他讲课又言简意赅,从不说无关之词,同时,很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课堂中研讨气氛的构建,每讲完一个重点内容,都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和提问的机会。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是他在教学中非常看重的,他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深入思考,一位学生曾这样描述:“唐力老师讲课的进度比较快,在上课前,如果不进行充分的预习,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的;每上完一堂课,他都会给我们留下作业,这些作业也必须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进行深入地思考之后才能很好地完成。”他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科研设计与教学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做,但并非不闻不问,而是默默地关注着整个研究与实践过程的进展,关注着学生们的学习与成长,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引、指导,借着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他为学生们创造了大量深入教学一线的机会,而学生们到中学做教学实践,他也是一遍一遍地跑,一堂一堂的听课。他还密切关注学科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趋势,力求为教学活动多输送些新鲜空气,以七旬高龄还为研究生开设的新课程——化学建模,便很好地反映出这种求新求变的思维,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他视教学过程为探究过程,以小课题研究任务的形式,组织学生在动手、动脑,真实的探究学习体验基础上,完成课程的学习。
在唐力教授的殷切指导下,学生们获得了系统的化学教育研究、实践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一位学生曾感慨地说:“在桂林得到唐老师您热心的关怀和指导,不但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同时也对我的思维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我终生不忘。”2002级一位学生在其毕业论文的致谢中说道“唐老师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化学教学研究的精神,极大地震撼着我,他是我人生路上永远的楷模。”
于教育领域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与奉献,唐力教授早已经是桃李满天下。
科研
1958年本科毕业之后,唐力教授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政治素质而留校任教。一年之后,在承担系里两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单位安排,他开始协助当时的王副院长从事科研方面的组织管理工作,并在学报任职。工作繁多,难免忙忙碌碌,精力的耗费可想而知,但他仍坚持提高自己的知识与学养,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并在学报与全国性各杂志中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即便在灰色的文革岁月,他被下放到工厂,但还顶着重重压力,穿梭于艰难困苦中,尽可能地做一些科研工作。
1982年,改革与思想解放的社会气氛日浓。这一年,唐力教授获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启发,在其教授的《无机化学》课“过渡元素”一章中,尝试着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显著的教学效果不仅出人意料,也极大地激发了他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由此他一发不可收拾,乃至将研究方向从做了20多年的无机化学转向大学老师普遍不热心的教育教学。而就在进入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伊始,他还幸运地得到了一些领导与知名人士的支持,二十多年后,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唐教授坦言这些鼓励与支持成为了他当时坚持教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的源泉。
“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学实验研究”是唐力教授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近30年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件大事。
“程序启发教学”思想的由来,首先要得益于他爱书、爱逛书店的习惯。在苏州大学进修期间,他有一次出差到上海,在外文书店,一本《Molecular Symmetry and Group Theory》的书吸引了他,尽管当时他并不了解“群论”,但该书中体现出来的一步一个台阶,通过不断自我反馈和矫正来实现学习的程序教学理论特色,让已经思考化学教学改革很久的他深受启迪。这一次的新收获,结合他此前所作的一些思考、探索,以及中国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酝酿出了一套系统改革中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思路,将程序化与启发式相融合,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启发学习动机和心理要求,再以实验为基础,有程序地引导学生进行“双基”的学习,“小步子、勤反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根据这条新思路,唐教授与同伴夜以继日地进行相关文献研究,系统性地进行各方面情况科学分析、研究假设的界定与研究方案设计,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学实验研究”的系统性思路。1983年秋,在前期扎实研究和成功的微型实验基础上,单点实验、多点实验、扩大实验、推广应用性实验等分步前进、规模由小到大的实验陆续开展,十多年下来,先后有国内20多个省(市)、近400所中学申请参加实验,与此同时,他主持开发出的初中、高中4个年级程序启发教材与学习辅导材料,也在各实验学校得以广泛使用,千余名中学化学教师受到“程序启发教材教法”的培训,大大小小的“程序启发教学”研讨会开遍全国,对我国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程序启发教学20年扎实研究的厚实积累,也孕育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项目研究期间,唐教授在《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美国)、《教育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程序启发教学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相关研究专著3部,其中《化学教育测量》(1989)被同行认为填补了国内学科教育测量的空白;《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学》(1994)被学术界认为“不仅是对中国教学思想一大贡献,同时也是对世界教学理论一大贡献。”他的项目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广西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3)、广西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等奖项的肯定。
而在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研究与教学方面,唐力教授的成就也令人瞩目,被誉为我国化学教学论资深专家。对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他也是及时跟进、研究,他既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也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参加教研活动,与老师们面对面交流。唐教授一直笔耕不辍,近年陆续出版《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学教程》(1997)、《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2001)、《化学教育研究方法论》(2004)等较有影响力的著作,其中《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还获得了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另外,在《课程·教材·教法》、《化学教学》等期刊上陆续发表的近40篇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和赴全国各地所作的访学、讲座,也使他的研究成果与声誉广播。
生活
人们都说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必定会有一双默默奉献的“双手”。对唐力教授来说,这一“双手”便是他那体贴的妻子——邓玉兰老师。
邓老师曾任桂林市三中校长,自己的公务本已极繁忙,但她非常体贴和理解丈夫,在百忙之中自己毅然包揽了一切家务和子女的教育,为的是使丈夫不为琐事所拌,专心做研究。在谈到这50年教育生涯所取得的成就时,唐力教授深有感触地表示,正因为有这样的妻子,这样和睦的家庭,他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得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妻子是她成功路上举足轻重的帮手。
从青春到垂髫,夫妻二人已经相濡以沫,携手走过近五十个年头,如今更是谁也离不开谁,而对唐教授仍在继续坚持着的研究工作,邓老师也仍在背后继续支持着。
余热
奉献了50年,唐力教授仍不嫌累,还在继续为教育工作忙碌着。
虽已七十有四,但老当益壮的他始终保有着一颗奉献的心。退休之后,根据学院的需要,他多次接受返聘,依旧承担了《化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及研究生的指导工作,2003年甚至还开创了一门新课程——《化学建模》,并编写了长达两百多页的讲义。直至2004年底,他方才退离教学一线。不过,这一年他又接受学校和学院的邀请,担任教学督导工作。他每周都坚持听2位老师4节以上的课,并在课后与授课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真诚地表明自己的听课感受、提出建议,而每听完一次课,他都要写篇“听课感言”,两年时间下来,听过了化学化工学院绝大部分教师的课,也写了7万多字的“听课感言”;他还应学校的要求,将当代教学理念与学院实际结合起来,写出了约2万字的“大学教学新视角”讲义,并和全院教师进行对话式讨论,这些工作对学院教学水平,特别是一些新老师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古稀之后的生活,唐教授不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是依然沉醉在教育研究工作中。对于新课程背景下中考、高考化学试题的评析是他目前的兴趣所在,为此,他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从网络上搜索、下载各地的考试题目,仔细地比较、分析,再写出报告。
做了一辈子老师,也爱了学生一辈子。到老,他将多年辛苦研究所获得的奖励及出版稿酬,共计5万元捐赠给化学化工学院,设立学院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结语
在教育领域奋斗了50年,唐力教授把所有的青春与智慧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这份教书育人的事业。回望他50年的辉煌成就,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兴趣、信念、研究、践行。因为有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虔诚热爱,才有了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浓厚兴趣与执着信念,才会毅然几十年如一日,对教学改革进行严谨笃实的深入研究,才会不惧一切困难,积极践行自己的想法,并将书斋里的理论思考落实到真实、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而实现他始终怀揣于心的育人理想。
而唐力教授自己觉得这50年的艰苦努力,是一次对自己的磨练,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其中虽历尽艰辛,但所获得的经验与自信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甚至堪称无价之宝。
50年的教育人生,若非亲历者,也许很难完全体会到个中滋味,很难想象出那需要怎样的坚持与信念。但50年的风雨走过之后,唐力教授仍以行者的姿态,执着地奋斗着。
附:
唐力教授简介:
唐力,男,1934年11月出生,湖南宁乡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我国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资深专家。1958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前身)化学教育专业本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校任教,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教授本科生的无机化学、化学原理、化学教学测量,研究生的现代化学教学论、化学实验技术与试验设计、化学教育研究方法、化学建模等课程。1988年领头申报“学科教育”(后整合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点并获得成功,成为广西师大首批学科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历任中南地区高师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化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会委员,广西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西考试院研究员,广西师大学科中心副主任、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广西师大杂志社《中学生理科月刊》副主编。
唐力教授先后承担自治区、国家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国家学位委员会教育硕士课题共5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广西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3)、广西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广西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研究项目一等奖(1987)等奖项,其中“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学”实验研究成果曾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近400所学校推广,为我国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在《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美国)、《教育研究》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70余篇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出版教育研究专著6部,其中《现代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获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此外,唐力教授还曾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二等奖(1997),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入选《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词典》、《八桂英才谱》。